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形勢下中美台新態勢變化
http://www.CRNTT.com   2018-06-19 00:25:19


雪上加霜很容易折斷根基,帶來災難性後果。
  中評社╱題:新形勢下中美台新態勢變化 作者:劉性仁(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

  作者指出,蔡政府在國際上頻頻出招,不只台美關係間的《台灣旅行法》、甚至是未來的《台灣安全法》;在戰略三角策略選擇中已經全面傾美,更有許多社團等紛紛在五獨合流及公投問題上頻頻出招,都影響到中美台形勢變化,也會導致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越來越小,兩岸關係雪上加霜,這難道是台灣民眾最好的選擇嗎?當然不是,因此穩定中美台區域關係及兩岸關係應當是同時並進,而蔡英文的單向前進恐將台灣帶入一個不可測的災難中。

  一、前言

   在我們一般認知中,台灣問題一向是中美間最重要與敏感的議題之一①,特別是在今日,2018年起美中台三邊關係產生新的變化,出現相當的矛盾與緊張關係,中美大國關係下的台灣角色,不僅成為工具及談判的籌碼,台灣更迷失在這樣的賽局情勢中;或許某些人士會以台美關係的突破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台灣恐怕將陷入越來越難選擇的情境中,選擇的空間越來越小,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也不斷下降。但無論如何,和平穩定的區域關係與中美台三邊關係,應當是我們彼此所共同致力維護及努力的目標。

  事實上,中美台三邊關係存在著各自的利益,具有深層次的矛盾,非常複雜且嚴峻:其中既有經濟與社會文化的互動關係,又有軍事政治難解的潛在衝突。從美國的角度來看,美國對華政策看似具有一致性,但隨著不同領導人,常常出現搖擺的情況與雙邊制衡(double deterrence)的狀況。

  1970年代的美國尋求中國大陸支持以制衡蘇聯,當時的美台關係降溫;而如今美國與中國大陸在全球戰略中的競爭關係越來越大,中美關係漸漸變成競爭多於合作、衝突多於合作的情況。在美國反共與反中派一直以來都普遍存在著,主要的原因是對於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反應。

  美國從柯林頓時期起,將亞太地區作為一種戰略,並提出建立新太平洋共同體,當時美國在亞太享有充分的經濟利益;小布希時期把中國大陸當成挑戰美國霸權之挑戰者,但卻又遭遇恐怖主義的威脅;歐巴馬認識到亞太地區對美國具有重要價值意義,將戰略重心轉向亞太,故提出重返亞太及亞太再平衡的說法。台灣面臨選邊站的命運,當時的美國提出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來對抗中國大陸為主導的RECT(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台美關係在國防、軍事、情報、外交、經貿及安全議題上緊密地合作;等到川普上台後,不僅先顧及美國國內經濟民生及各項問題的處理,而且也加強與亞太盟友的夥伴關係,而台灣自然就是美國結盟的對象,也因此台灣長久以來一直扮演美國的工具角色。

  從國際政治中戰略三角的角度來看待現今的中美台新態勢變化,這三方行為體彼此相互牽連,任何一方行為體的安全在相當程度上依賴另兩方關係的互動。學者Jan Triska就認為戰略三角的本質就是以問題為基礎的賽局理論(Game Theory)②;Lowell Dittmer所提出的戰略三角理論當時作為冷戰時期觀察強權間的對抗與合作,過去在冷戰時期中美蘇三方戰略三角是大三角,而美中台三方關係則被許多國際關係學者認為係小三角③,大三角關係瓦解後,小三角等所代表的關係就顯得格外重要,這種以區域格局為主的小三角,就成為研究的重心。

  對於美中台三方來說樞紐角色往往是最關鍵的,而美中台三方關係呈現出幾種現象:一是權力的不對稱,二是溝通無法有效進行。這使得套用戰略三角理論越來越困難,台灣處在權力不對稱的小三角賽局中,未來處境恐怕越來越難,籌碼亦越來越少;這主要的關鍵在於蔡英文政府已經選了親美路線,使得台灣未來很難在小三角的格局中找到自我的利基。

  二、美中貿易戰將持續一段時間,台灣角色尷尬

  針對中國大陸“經濟侵略”(economic aggression),美國總統川普日前於2018年3月22日在白宮簽署總統備忘錄,表示美方將基於“301條款”對中國採取貿易行動,對部分大陸商品加徵懲罰性關稅。而中國大陸隨即宣佈反制措施,針對部分美國進口產品課徵關稅,美中貿易戰自始展開。

  根據白宮與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發布的資料,川普指示相關單位採取一系列行動,包括增加關稅、訴諸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投資限制,以應對中國大陸涉及用不公平方式獲取美國技術的行為、政策與舉措;可能增加關稅的產業包括:航太、資訊科技、機械產業,總值高達600億美元。未來視反應、影響與效果,可能還有第二波報復行動。而中國商務部聲明,關稅報復行動暫定包含共7類、128個稅項產品。第一部分共計120個稅項,包括新鮮水果、乾果及堅果製品、葡萄酒、花旗參、無縫鋼管等產品,擬加徵15%的關稅;第二部分共計8個稅項,包括豬肉及製品、回收鋁等產品,擬加徵25%的關稅。依2017年的統計數據,涉及的美國對中國出口商品金額約30億美元,未來不排除後續報復行動④。

  面對美國與中國大陸間貿易戰的升溫,可以預期將持續一段時間,比的是實力、決心與意志;中美在經貿上讓步空間有限,更會將經貿戰延續成為全體戰,根本的原因在於美中兩國未來的全球地位及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的主導權安排。而台灣身處美中兩強之間,非但不能在歷史的選擇中選擇正確方向,也無法懂得明哲保身及趨吉避凶,自捲於如此的困境中,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可以預見美國總統川普在接連宣佈對中國大陸輸美產品祭出關稅,北京當局自然也會採取對策。美中貿易戰開打,美國對中國開放國內龐大的消費市場,並邀請北京加入全球重要經濟組織,如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WB)和世界貿易組織(WTO),讓中國大陸在自由世界的經濟體系中活動的最主要目的,恐怕還是在於力促其政治體制的改變,走向符合美國價值的民主政治。

  面對中美貿易戰開打,蔡英文也於第一時間回應表示,美中貿易戰看起來是一觸即發的狀態,蔡政府將提出4策略因應,分別是:一,要加大台灣研發及生產的比重;二,加速內需投資;三,提高創新能量;四,多元佈局來因應。⑤但結果是否如蔡政府所願,恐怕難度相當大。可以斷言中美貿易戰中美台三方都將是輸家,全世界也都會受到影響,期盼三方以全球經貿秩序穩定為念。

  三、《台旅法》與《台灣安全法》將引發中美關係及兩岸關係緊張

  “台灣關係法”與1982年美國總統雷根對台灣提出的“六項保證”是美台關係的重要基石 。2018年3月16日《台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經過美國會及川普簽署後,除了鼓勵台美各階官員互訪,對台獨勢力是一大鼓舞;美方等於也釋放出在南北韓合作後更將利用台灣這個談判籌碼,容易讓蔡政府產生錯誤的理解,認為美國的一中政策有所調整,非但不會棄台,反而更加拉攏台灣加入抗中的行列中,在此情況下,中美關係的衝突與矛盾,將使兩岸關係將陷入空前的挑戰。

  事實上,中國大陸與美國之關係,雙方先後在1972年2月28日簽訂了《上海公報》,1978年12月15日發表了《中美建交公報》,1982年8月17日簽訂了《八一七公報》。這三個聯合公報中,美國均強調一個中國原則,在此範圍內,美國與大陸雙方同意美國人民將和台灣人民繼續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致使產生台灣關係法,這是美中台三方關係的基本情況。

  美國近期推出一系列諸如《國家戰略安全報告》、《國防戰略報告》、《核態勢評估報告》等,這些明顯對中國大陸極度不友善的報告,都是將中國列入侵略者及威脅者的角色,如今《台灣旅行法》又是同樣邏輯,是對於中國大陸的一種反制。

  《台灣旅行法》絕對是美國用來對付中國大陸經貿戰的一環,更是美國想要利用牽制中國大陸的棋子。現今《台灣旅行法》對台灣雖然算是突破,但所冒之風險將有可能造成更大的衝擊及危害,該法意味著美台關係交往之公開化、官方化及正常化,對大陸當局來說,这將造成實質上的國家與國家關係,也就是兩國論,美國等於間接承認兩國論,試問中國大陸豈能容忍接受?難道不會有任何大動作嗎?對美中台三邊關係的衝擊勢難避免,甚至產生美國與中國大陸嚴重衝突,台灣當然也討不到便宜。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