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爾總結說,“當前日本和台灣‘攔截一切’的政策正在降低他們在衝突中保衛自身的能力,降低了對中國軍事侵略企圖的威懾力”。日本方面也有類似看法。日本共同社此前曾報道說,由於頻繁緊急起飛應對中俄軍機,航空自衛隊戰機“疲於奔命”,很多戰機出現機體疲勞、維護不力的糟糕狀況。
“針鋒相對”的建議
既然日本和台灣當前的攔截政策如此“得不償失”,那麼布萊爾給出的解決方案是什麼呢?他建議,日本和台灣首先應該確認海空部隊的預算劃分比例,到底應該拿出多少用於日常攔截行動,多少用於作戰任務的訓練。他認為“攔截行動應該只消耗海空軍訓練預算的一小部分,比如10%”。
其次,日本和台灣不應該為日常攔截任務單獨採購某種裝備,而應該在軍購時綜合考慮艦艇、飛機、傳感器和武器的戰時實用性。“日本和台灣都迫切需要戰鬥機和水面艦艇執行戰時任務,單獨為攔截行動購買零部件或附加裝置是在浪費資源”。
布萊爾的第三個建議是日台應當制定新的攔截政策,“不需要攔截所有靠近的解放軍艦艇和軍機”。只需要密切關注解放軍的活動,“如果解放軍艦機真正試圖逼近,再出動部隊進行攔截,這樣日台的攔截行動具有不可預測性,不會洩露其全部能力”。
布萊爾最具爭議性的建議是,日本和台灣需要告訴公眾,根據國際法,艦艇和飛機在國際海空域的航行是自由的。日本和台灣的船只、飛機也有權在靠近中國大陸的國際水域和空域自由行動。“為強調這一點,日本和台灣應該將自己的艦艇和飛機送到離中國大陸較近的國際水域巡邏,就像美國海空軍在中國附近做的那樣。”他甚至建議,日本和台灣可以在其周邊利用解放軍艦機“磨煉自身的作戰技能”。數月前,中國航母遼寧艦編隊在台灣周邊航行,受到島內媒體關注。“如果遼寧艦未來再進行類似航行,台軍應對遼寧艦發動模擬攻擊,提高自身戰備程度,並展示遼寧艦在戰時易受傷害的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