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軍官參觀位於阿拉斯加州格裡利堡基地的第49導彈防禦營。 |
影響不容小覷
在美國政府發布的眾多報告中,《導彈防禦評估報告》地位特殊,突出體現在3個方面。
一是延續性。報告與美國此前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家軍事戰略報告》和《核態勢評估報告》一脈相承,是觀察美國政府戰略安全判斷和軍事發展思路的重要窗口。從內容不難看出,《導彈防禦評估報告》延續《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俄羅斯等國視為戰略對手的判斷,尤其對相關國家的反艦導彈、高超聲速飛行器等發展進度保持高度戒備。
二是對比性。《導彈防禦評估報告》通常每8年發布一次,此次原定於2018年發布,後因朝鮮導彈武器發展、美國戰略對手調整和軍事技術推陳出新等原因,幾易其稿。與2010年版報告相比,新版報告形勢判斷更悲觀、發展理念更超前、建設舉措更系統。
三是指導性。報告既是美國今後一段時期導彈防禦系統建設的綱領性文件,也能對美國盟友的反導體系建設產生作用。例如,報告明確,美國將強化同日本和韓國的反導合作,把澳大利亞納入美日韓亞太反導體系,向歐洲盟友承諾繼續推動“歐洲分階段適應性方案”,上述動向將對亞太和歐洲地區的反導力量布勢產生影響。
爭議此起彼伏
新版《導彈防禦評估報告》出爐後,在美國國內引發較大反響,其中批判聲音居多。一方面,部分學者質疑報告操作性不強。助推段激光反導雖經過數十年技術驗證,但曾一度因預算超支和技術難題而中斷,目前雖重啟相關工作,未來前景不明朗。此外,如果用F-35戰機遂行反導任務,拋開攔截成功率不談,重要前提是F-35須在敵方防區內進行攔截,在一些防空能力較強的國家無法實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