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香港地區青年國情教育:問題、意義與對策
http://www.CRNTT.com   2019-04-18 00:12:38


  中評社╱題:“香港地區青年國情教育:問題、意義與對策” 作者:劉慧(武漢),武漢大學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秦玲(武漢),武漢大學兩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博士研究生

  當代香港青年是伴隨特區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從總體上看,這一代青年是理性、健康、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①然而,以青年為參與主體的“占中”運動的突然爆發引起社會對香港地區青年問題的強烈關注,尤其是隨後幾年裡香港青年行為的激進化與非理性化趨向使這一問題更加凸顯。香港青年問題的頻繁出現暴露了特區青少年在國情教育上的缺失,部分缺少國家意識的青少年甚至在“港獨”話語的影響下成為“反中亂港”的急先鋒。基於此,本文從香港地區青年國情教育中的問題出發,闡述在香港地區加強青年國情教育的重要意義,並根據香港地區的現實情況提出因應對策,進而推動香港青年對國家認同感的提升。

  一、香港地區青年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占中”運動的突然爆發讓社會驚覺香港地區青年問題的嚴重性。近年來,從香港青年頻繁參與激進本土主義運動,到青年立法會議員宣誓辱華,再到香港高等教育院校學生以“言論自由”為名公然播“獨”,特區的“回歸一代”被憂慮正逐漸演變成為“激進本土主義一代”/“港獨一代”。

  當前,香港地區部分青年中存在著對國家的認同感不強、國家意識和民族觀念較為淡漠的現象。一是重視“兩制”,忽視“一國”。“一國兩制”是個內含辯證關係的概念,一些青年模糊“一國”與“兩制”的界限,忽視“一國”在“兩制”中的根本性和基礎性,並試圖以“兩制”對抗中央在特區的全面管治權。二是重視權利,忽視義務。憲法和基本法賦予了特區高度自治權,一些青年無視憲法與基本法規定的義務和責任,一味強調自身利益而忽視對義務的承擔。三是重視自身,忽視國家。香港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令部分青年的發展受阻,對自身前途感到迷茫失望。但與此同時,一些香港青年因為不瞭解或不理解等原因,抗拒“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等給青年帶來的發展機遇和上升空間,不願意將自身發展置於國家發展的脈絡之中。

  在這種狀況下,香港青年在現實中遇到挫折時容易被“港獨”這一極具煽動性的話語所影響,並在極端思想的鼓噪下做出過激行為。一方面,一些受“港獨”影響的年輕人通過激進化的社會運動或“博出位”的政治表演吸引大眾眼球,多由年輕人參與的“占中”運動、“旺角暴亂”及青年立法會議員宣誓辱國即為典型事例,甚至直接威脅到了特區社會秩序及央港關係發展;另一方面,隨著近兩年“港獨”漸趨沉寂,青年群體參與激進本土運動的頻率也有所降低,但“港獨”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卻以一種更加危險的方式在青年學生中傳播,即以校園事件的形式頻繁出現在大眾眼前,受影響群體也呈愈加年輕化的趨勢。港中大“民主牆”衝突事件、港專學生畢業典禮上不尊重國歌事件、香港理大“連儂牆”管理權爭奪事件,無不說明校園已經淪為傳播“港獨”言論的平台。

  教育塑造青年的未來。這一代青少年大多出生在回歸前後,近幾年青年問題的接連爆發暴露了回歸以來香港地區青少年教育體系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回歸之後特區基本上延續了殖民地時期的教育體系,因此對這一問題的審視和反思必須回溯至回歸前港英政府時期的教育制度。在殖民主義的影響下,港英政府一直竭力踐行去政治化、去背景化教育,不斷向那一代青年學生灌輸剝離時空的國家想像,②並在課程、教材、考試等設置方式上著力淡化香港人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客觀上造成了“去中國化”的嚴重後果。這一延續至回歸後的教育體制對特區造成了至少兩方面的深遠影響,一是影響了近年一些香港本地老師和父母的素質,他們所接受的殖民式教育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他們對國家的認知,③並在日常教學將這種觀感傳輸給了新一代;二是在特區的教育體制沒有重大改革的情況下,雖然特區政府有意識地彌補國家觀念在教學體系中的缺乏,但目前來看實施的效果並不盡如人意。2012年特區政府曾試圖在中小學開展德育與國民教育科來增強青少年學生的國家認同,但因部分人的極力反對而被迫讓步,甚至在2017年一些存在唱衰“一國兩制”、美化“占中”及激化內地與香港矛盾內容的基礎教材還走進了初中校園課堂。④在特區政府國家認同教育尚未達標的情況下,青少年學生在“是非觀”沒有完全建立的時期極易不加甄別的接受一些信息,受到“港獨”等錯誤思潮的負向誘導。

  二、在香港地區加強青年國情教育的重要意義

  國情教育是教授學生認識國家、瞭解社會概況的基本教育形式,它在教授內容上的特殊性使其不僅具備教育的一般功能,還同時具有培養青少年學生國家意識及國家觀念的特殊功能。不同於數學、英語等實用性科目以增強學生知識儲備、鍛煉學生思維模式為主要目的,國情教育在內容上天然地具備關注個人與國家間的關係、提升青少年社會責任感的視角差異,在方法上注重通過理論及實踐等不同方式增強青少年對國家形象的主觀認知。從這種意義上說,國情教育具有一定的政治屬性。一般來說,國情教育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一是國家的自然地理狀況;二是本國的歷史傳統及民族精神;三是一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體制;四是現階段的社會基本情況。在國情教育具體實施過程中,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側重點或許會有所不同,但總體而言,國情教育的目的在於説明青少年加強對本國基本情況的瞭解,使學生在接受國情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從中概括出一個立體且富有生命感的國家形象,從而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具體而言,國情教育對香港地區青少年的發展具有以下幾方面的重要意義:

  首先,國情教育是港澳地區青少年瞭解國家的必要途徑,有助於説明青少年全面理性地認識國家。長期以來,由於內地和香港地區缺少溝通和交流,不少香港青年對內地及國家概念的理解是模糊且抽象的,他們對內地及國家的認知大多來源於社會傳媒的相關報導。在對國家缺乏基本認知的情況下,香港地區一些青少年受媒體長期負面報導的影響,往往從消極的角度理解國家形象、解讀國家政策,甚至在一些錯誤思潮的引導下跳出國家法治框架對抗“一國兩制”在港澳的實施。加強對香港地區青少年的國情教育的過程,就是增強青少年學生對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基本國情認知的過程,使青少年在對國家全面瞭解的基礎上能夠理性地對國家與特區的關係等問題形成一個基本的判斷,引導青少年的發展步入正軌。

  其次,國情教育是培養合格公民的基本形式,有助於提升青少年的公民觀念。隨著自由、人權、民主等價值觀念在全球範圍內的廣泛傳播,這些價值逐漸在世界各國取得了基本共識。但不可否認的是,西方一些國家將這些價值絕對化、神聖化、工具化,通過“普世價值”的名義肆意干涉、評判他國內政。香港地區部分青少年學生受這種價值觀念的誘導,再加上某些媒體對國家現階段客觀存在的矛盾和問題過度解讀的影響,盲目地排斥國家政策在香港的落實和特區政府施政。國情是一國制定政策和進行決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香港地區青少年群體中進行國情教育,就是為了使青少年瞭解我國各項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促進青少年在科學認識國家現行政治體制、制度運行模式及發展框架的基礎上看待特區和國家的未來發展,承擔起這一代青少年應有的社會責任。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