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政略配合得當確保大局穩定
以色列很多內閣成員都有軍旅生涯,對國家安全問題高度重視,制定決策剛毅果敢,同時非常注重政略與戰略的配合。“巴比倫行動”,以色列事先做足“功課”,得到了美國的默許甚至暗中支持。行動時間選在星期天,可以盡量避免誤傷為伊拉克核設施工作的外國專家。當時的以色列總理貝京在空襲前還強調:“不得攻擊除核設施之外的任何目標。要最大限度減少法方援建人員和平民的傷亡。”
“果園行動”,即便外交斡旋失敗,以色列決心動武,也希望用較小的代價達成目標。既要保證摧毀核工廠,又要避免和敘利亞撕破臉爆發大戰。為了隱蔽企圖,以色列採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和一系列欺騙手段,發動空襲前只有總理、國防部長和外交部長知道內情。以軍還在戈蘭高地進行演習麻痹敘利亞,總理奧爾默特甚至於2007年6月提出願意交出戈蘭高地換取與敘利亞的和平。以軍空襲編隊起飛後並沒有直接進入敘利亞領空,而是繞了一個圈,從地中海上空向北繞過黎巴嫩地區,其間,還有3架F-15奉命返航,這些都是迷惑對手的障眼法。利用敘利亞受核不擴散條約限制,不能公開研發核武器的弱點,以色列摧毀目標後,並未大張旗鼓地宣傳戰果,而是刻意低調處理,同時借土耳其向敘利亞表明意圖。敘利亞權衡利弊之後,最後選擇吃了個“啞巴虧”。
不論過去還是現代戰爭,喪失警惕付出的代價都十分慘痛。未來戰爭更是如此,空天武器、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使得作戰節奏空前加快,戰爭的突然性已經不是以月、日、小時計算,一念之差、一瞬無備,都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重大損失。軍隊是要準備打仗的,如果偏離這個職能,背離這個指向,游離這個主業,打仗思想不牢,戰備觀念鬆懈,科技素養不高,後果不堪想象。為此,應保持高度敏感和警惕,密切跟蹤、關注新技術群,科學預測技術突襲的可能手段和方式,真正使戰鬥隊意識在全軍官兵頭腦中扎根,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發的戒備狀態,時刻做好戰鬥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