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9日電/“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這是國家統計局對上半年經濟態勢的總體判斷。直觀來看,四大核心指標雖有所波動,但仍在合理區間:GDP同比增長6.3%,二季度增速回落0.2個百分點;城鎮新增就業達737萬人,完成全年任務67%;CPI溫和上漲2.2%;進出口貿易結構繼續優化。應該說,8個字的評價標誌中國經濟仍在正軌上奮力前行,這是我們增加定力、適時調整的依據所在,更是我們增強信心、穩定預期的根源所在。
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周人傑文章表示,實事求是,永遠是形勢分析與政策制定的基本方法。今年二季度以來,確有部分指標出現小幅波動,但總體上未滑出合理區間,位於年初預設的範圍之內。更何況,取得這份成績的內外部環境可以說是“今非昔比”。一方面,世界經濟整體低迷,貿易擴張速度放緩,不確定因素持續增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常態,誰都會或多或少受到這樣那樣的影響。6.3%的增速看上去略顯承壓,可放眼主要經濟體依然是名列前茅,是比較扎實和可靠的,是經得起考驗和比較的。
另一方面,“高質量”的比重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先看供給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快於規模以上工業3個百分點,投資同比增長10.4%,增速比全部投資快4.6個百分點,而代表先進產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明顯高於GDP。再看需求側,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8%,比5月又提高1.2個百分點,上半年消費對GDP貢獻累計超六成。更重要的是,房地產業目前處於多年少見的平穩期,沒有大起大落,這讓老百姓預期更穩、更敢花錢了。供需雙側見證了更高質量的6.3%增長速度。
文章稱,中國經濟沒有“脫軌”,也不會“脫軌”。我們並不諱言各種風險挑戰和下行壓力,但同時各類預案和調控的“後手”已蓄勢待發。展望下半年,中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支撐條件非常充足。第一條是上半年的不俗成績,奠定了全年收官戰的堅實基礎。二是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放管服”改革還在路上,大手筆的營商環境優化也將進一步釋放活力,必會全面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三是基礎設施投資潛力巨大,加大專項債發行力度接下來會大展身手。四是一系列重大區域戰略穩步推進,東西南北縱橫聯動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有改革的全面深化,有調控的預調微調,有布局的空間優化,6%—6.5%的區間底線我們守得住、守得牢、守得好。
當然,“總體平穩”的判斷背後,也要看到長期累積的一些結構性矛盾在凸顯,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體制性制約,屬於成長中正常的煩惱、發展中正常的困惑。比如PPI的基本平穩與CPI的漲勢溫和之間,實際上反映出生產企業的活躍度有待提升,尤其是製造業PMI連續兩月持平,較50%的臨界點稍低,亟待出台富有針對性的逆周期調節辦法。聯繫到大學生畢業季的臨近,穩就業的政策應當與調結構、去產能的政策相互協調好。此外,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2.7%,生態、環保、教育等領域的補短板投資在上半年井噴,下半年如何“化優勢為勝勢”,同樣事關發展的平衡與後勁。
文章指出,發展不是數字的單純增進,最終要用“以人民為中心”來檢驗。上半年直接關係“錢袋子”與幸福感的指標“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5%,跑贏了GDP增速,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74,比同期縮小0.03。就業、工資、民生的“進”才是真的“進”,“穩”才是真的“穩”。中國擁有獨特的制度優勢與豐富的調控經驗,以及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只要我們不為外界所擾,堅持正確航向不動搖,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鞏固穩中向好的態勢,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任務,交出一份更精彩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