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中評社 倪鴻祥攝) |
中評社台北3月2日電(記者 倪鴻祥)新冠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接受中評社訪問指出,如果全球景氣或兩岸經貿因大陸經濟不景氣或產業鏈斷鏈受衝擊,都有可能影響台灣的復甦,最怕是呈現“L型”,從此在谷底爬不上來,如果是這情況,政府砸再多的錢紓困也沒用。
辛炳隆,美國康乃爾大學勞動經濟學博士,專研勞動經濟學、勞工政策、人力資源管理經濟學、社會保險。
目前不少勞工被要求補休或特休假,近期會公布2月底無薪假統計。
辛炳隆表示, 早年台灣的公司遇到不景氣大概都是裁員,但裁員依法要給資遣費,於是有些僱主透過勞資協議縮減工時,就是外界所稱的“無薪假”,現在有些廠商已經習慣用這種方式,例如沒接單,或經營的風險透過無薪假轉嫁給勞工,但這不是多數,所以“無薪假”應該稱為“雙方勞資協調縮減工時”
他指出,外界傳聞人數比官方公布數字為多,可能是因為僱主實施無薪假要通報,但沒有規訂罰則,所以沒有通報的人可能更多。另一種情況是某些大廠停工,例如華映、或之前的國瑞汽車,一次數百人受到影響,整個無薪假的比例就會瞬間拉高,但這幾年經濟確實不景氣,加上這波疫情影響,會讓無薪假人數增加。。
他告訴中評社,勞動經濟方面來看,疫情若遲遲無法控制,大致會有兩個部分的影響,一是大家擔心出門工作會引發社群感染,變成不敢出門工作,或者是公司、廠商無法正常開工、營運,所以人數一定會增加。
二是全球的景氣,或是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經貿互動,會因大陸經濟不景氣、大陸產業鏈與台灣斷鏈,連動到全球經濟及台灣經濟景氣復甦的問題。大概今年第三季甚至到年底,預訂縮減工時的部分會大幅提高。
有人擔心,兩岸關係不好,疫情過後兩岸可能無法維持產業鏈?
辛炳隆指出,一直以來都有兩派主張,其中一派的主張是認為,疫情結束以後,台商可能會認為不應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另一派主張之前的中美貿易戰,台商為配合客戶要求開始外移,所以政府要想像的是如何協助廠商在疫情結束後走向另一個地區。
他說,過去兩岸經貿關係密切,尤其台灣對大陸的依存度很高,所以當兩岸關係不好,當然會對台灣的經濟有影響,例如觀光業,陸客來台後讓台灣的觀光產業出現過度投資,很多觀光飯店及其他相關產業都向銀行借貸在投資,一旦陸客大幅流失,就得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他表示,最近問了一些企業界的朋友,他們表示,這波疫情過後可能會認真思考要不要分散投資,如果真的重新調整海外布局,在大陸之外也有其他生產據點,在當前兩岸關係不好的情況下,台灣受到經濟衝擊的狀況或許會減少一點。
對於蔡政府因應疫情,通過新台幣600億紓困特別預算案,其中“勞動部”規劃編列41.25億元因應無薪假的補助。
辛炳隆表示,錢當然是不夠的,單以旅行社來講,一損失就幾千萬,補幾百萬也不太合理,但政府能做的基本上是紓困,不可能讓公司營收正常,所以所以這㮔紓困大概都短期救急,如果廠商要解決問題,還是要等疫情過後景氣復甦,但現的最主要的問題是不曉得這波疫情會多久,景氣影響會多大;而且政府應該利用這段時間,協助廠商做轉型。
台經院研判這波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包括台灣,未來台灣景氣復甦可能呈“U型反轉”。
他分析,台灣過去有幾次經驗,第一次是SARS,當時政府準備500億元,當時的經濟景氣就是呈“U型反轉”而且只有影響一季而已,所以當年編了很多錢都沒用掉,疫情就結束了。再來是2008金融風暴,但當時拖了大概1年左右。
辛炳隆指出,這波疫情不知會拖多久,如果又是“U型反轉”,就得看谷底有多深,最怕的是“L型”,從此一直在谷底爬不上來,所以政府要有體認,遇到這情況砸再多的錢也沒用;而且坦白講,廠商要向政府申請補助也是很麻煩,不見得馬上會申請,而且最主要的是要申請,營運帳目就得公開,很多中小企業不想讓政府知道公司的帳目,所以屆時真正補請補助的公司企業有多少,也是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