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3日電/2021年1月11日是中國第一型隱形戰鬥機殲-20首飛十周年紀念日。殲-20的成功研製並列裝部隊極大提高了人民空軍的裝備水平。殲-20獨特的布局凸顯了中國智慧,也讓它成為中國軍隊重要的“撒手鐧”武器。同時,1月11日也因為殲-20等重量級裝備的首飛首試,成為中國軍迷的盛大節日。殲-20率領中國軍機步入20時代,下一個X-20會在什麼時候首飛,令人期待。
十年,殲-20經歷了什麼
2011年1月11日12時48分,在祖國大西南一隅,一架黑色塗裝、外形科幻的戰鬥機騰空而起、直插雲霄,下午1時11分中國四代機發展史上一個歷史性時刻到來了——中國首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四代機殲-20成功降落完成首飛。如果說當年首飛的屬於驗證機或說原型機,從那架飛機到最新公開的使用帶鋸齒尾噴管的新型發動機的最新型號,殲-20在十年中經歷了很多改進,性能不斷提升。
《環球時報》報道,記者簡單梳理了一下殲-20這十年中的一系列高光時刻:首飛之後進行後續研製工作的殲-20一直處於很神秘的狀態,在公眾面前公開亮相是2016年11月兩架殲-20現身珠海航展,首秀雖然只有一分鐘,卻引爆全場。此後殲-20的身影接連出現在國慶閱兵的天安門廣場上空、朱日和沙場閱兵以及長春空軍開放日中,而隨著裝備研製與列裝部隊的進展,在公眾面前的展示內容也從最初的簡單通場到多機編隊飛行表演、高機動橫滾、垂直爬升,甚至打開彈艙秀出不輕易示人的“護身軍刀”……隨著列裝數量增加,從雙機編隊,到四機、五機編隊,再到七機同框。
其實,一次次在公眾面前和閱兵場上的亮相都是殲-20性能與戰鬥力不斷提升的縮影,而這些提升則與性能的不斷改進息息相關。列裝部隊生產型與首飛時的原型機或驗證機之間差別很大。從外形來看,最早試飛的型號,使用了尖拱形邊條,而批量裝備部隊的型號則使用了三角形邊條。後者的隱形性能更好,可以將雷達回波集中反射到很小的角度內。第二點變化是進氣道上唇口從原型機的與下唇口平行,改為略有下傾,改善了進氣效率。第三點大的變化是翼尖、垂尾尖進行了切尖處理,減少了雷達反射回波較強的銳角,改善隱形性能。此外,後來的殲-20還使用了變厚度的一體化座艙蓋,前部的風擋厚度更大,抗衝擊能力更強,座艙蓋使用了微爆索,可採用穿蓋彈射方式,減少了彈射逃生時間。
據航空工業披露,在不斷改進過程中,殲-20實現了座艙的最佳人機工效,科學減重達200公斤;通過建立一套純軟件驗證環境,僅用10天就完成原本需要3個月的測試工作量;按照“性能需求、開發研製、評估驗證”循環推進思路,讓試驗、試飛、定型工作在短時間內取得重要成果。實際上,從原型機或驗證機到生產型飛機,這些變化都是研製過程非常正常的步驟。相對於他國來說,殲-20的改變並不大,說明基本設計非常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