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9日電/科技無疑是支撐美國霸權以及影響中美博弈的最重要戰略力量之一,無論誰當美國總統,科技扮演的這個角色是不變的。唯一可能變化的是,是否要延續特朗普政府將科技“武器化”的策略?
拜登政府即將“滿月”之際,圍繞中美科技戰,美國各方智庫也紛紛出謀劃策。比較有代表性的報告,一份是2021年1月13日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發布的題為《掌舵:迎接中國挑戰的國家技術戰略》的報告,提出了一套全面的國家技術戰略框架。另一份是由谷歌前任CEO埃裡克•施密特領導的智庫“中國戰略組”(CSG)出台的報告,題為《非對稱競爭:應對中國科技競爭的戰略》。這份報告立足美國利益最大化的精准算計,建議華盛頓在科技領域針對中國開展“非對稱競爭”,在科技領域實施選擇性脫鈎的“分岔”(bifurcation)戰略,有分有合,有拉有打,其中將美元結算、社交媒體、搜索、移動應用商店和移動即時信息等作為其謀求戰略與價值雙重利益的重點,深刻體現了美國主要科技企業的利益色彩。
目前,美國在中美科技博弈方面,已經形成了更加體系化、結構化、精細化的戰略框架。作為堅守建制派的拜登政府,這些報告無疑具有顯著的參考性和預測性。因此需要我們有章法、有體系地作出相應準備。拜登上任後,首次將總統科技顧問提升至內閣級,同時將扮演後新冠疫情時代全球數字化生態“再平衡”的關鍵角色。那麼,中美科技博弈究竟能否有根本性改變?我們無法去做簡單的占卦式預測。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把握中美科技最關鍵的要素,審視其中的內在邏輯。
筆者認為,判斷中美這場博弈的未來走向,主要是兩大要素和兩個視角的綜合:一個是自下而上微觀的全球技術演進的邏輯;一個是自上而下宏觀的美國政治的邏輯。前者更加確定,後者充滿變數。技術因素是基礎性、長期的決定性力量,是可預測的變量;政治因素是造成短期波動的重要力量,是最不可預測的變數。但是,面對自下而上的技術和市場,自上而下的政治力量並不能從根本上決定中美科技長期的力量轉移。
首先,就美國政治因素而言,無論誰是在任總統,科技方面的核心策略都會基於美國精英群體的共識。對這個共識,筆者認為迄今為止闡述得最簡單清晰的就是美國知名政治學家米爾斯海默。他在2020年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美國精英層對於中美關係理性的邏輯基於兩個前提:一是,美國不會容忍中國崛起為一個平起平坐的競爭者;二是,美國精英有理由相信美國在可預見的未來能遏制中國。這兩個前提,缺一不可、相互支撐,構成美國制定對華政策的底層邏輯。兩個前提至少消解一個,中美科技戰才可能真正偃旗息鼓。但短期之內,顯然不可能。
其次,再看全球技術演進的邏輯。正確觀察高科技必須抓大放小,善於把握核心。尤其是對引領全球科技產業“主航道”的洞察。最近50年,全球科技的“主航道”就是互聯網。其發展格局基本上是10年一個階段,總結中美之間科技博弈態勢也與此緊密相關。新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國開始逐漸崛起,尤其是2008年網民數量超過美國,但中國整體上依然處於從屬地位,所以合作依然處於高點。第二個十年裡,中國高科技開始顯示力量,尤其在5G和移動支付等個別領域開始對美國構成挑戰,中美科技關係開始出現拐點。
下一個十年,中國高科技一方面大概率將在更多領域對美企構成競爭壓力;另一方面隨著亞非拉市場成為互聯網主戰場,中國高科技全球化步入集體性走出去階段,進一步對美企形成挑戰。尤其是,中國明確了2021年經濟工作重點任務中,“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居於首位,這對於中國高科技無疑是重大推進。因此,技術的演進決定了中美科技之間的競爭性將進一步上升。
那麼,落實到更加具體的層面,我們判斷下一步拜登政府可能針對中國高科技的“出招”方式與特朗普政府不同,主要體現三個特點:
第一,理性算計,也就是利益至上。在出招方面更加精心利益權衡,減少損人不利己。美國高科技企業在中國市場有著巨大的利益,而中國高科技企業在美國市場已經所剩無幾,這種極大的利益不平衡、不對稱將在很大程度上制約拜登政府的招數。與特朗普政府以單純打擊中國企業為考量不同,拜登會把“如何更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結合起來。
第二,既要“裡子”,也要面子(道德制高點)。所以,扣押孟晚舟這樣的損招,強行逼迫TikTok出售的巧取豪奪等做法應會適可而止。當然,以網絡安全的名義遏制華為5G和高端芯片恐會持續。
第三,盡可能不單打獨鬥。過去的經驗證明,美國單打獨鬥一方面效果有限,另一方面代價與負面影響巨大,同時波及諸多盟友利益。拜登政府更希望借聯盟的力量,比如“瓦森納協議”可能會發揮更活躍的作用,以此聯手限制中國獲取高端設備與技術。
整體來看,中美科技博弈將更緊密地與中美整體博弈相關聯。也就是與貿易、南海、台灣、人權等其他層面捆綁。雙方博弈時究竟將高科技這張牌放到何等優先程度,決定了解決問題的順序與方式。拜登整體性的對華策略目前還有待觀察,包括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等關鍵崗位的人選也有待水落石出。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方興東(浙江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首席專家,全球互聯網口述歷史【OHI】項目發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