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美國在策劃北約轉型時,南聯盟“恰好”危機了,給美國提供了一個機會,來擴大北約成員國,更新域外軍事行動。
同樣,今天美國的印太戰略要進一步擴員以形成亞太多邊安全機制,最便捷的催化劑就是一場危機。
至於這場危機是美國製造的,還是它煽動的,還是它加以利用的,都不重要,只要有危機,就能迅速加快美國將“四方”連成“六方”“八方”“N方”的進程。
美國現在面臨的問題是,亞太地區出現危機時解決機制的核心架構不明確。現有的幾個安全機制,比如東北亞的“六方會談”,已經被美國放棄;日韓等國多邊聯盟機制,現在也沒有形成一個盤子。
美國在考慮,怎樣才讓盟國發揮美國希望它們發揮的全球功能。美國為盟國提供安全保障不是免費的,美國需要盟國反饋,反饋的方式是,在美國需要的地方,比如在對華戰略遏制方面,出工出力。
那麼如何讓盟國“破除狹隘的自我利益”,跟美國好好配合呢?就需要一場區域內危機,一場足夠大的危機,把盟國推向美國希望他們走的那個方向。
在這方面,北約的歷史太典型了。冷戰之後,北約本應該瓦解,然而現實是北約一步步增強,而且正在“亞洲化”,為什麼北約沒有被歐洲國家拋棄?很重要的原因,是不斷有實實在在的“大危機”讓歐洲國家對北約欲罷不能。
亞太地區也同樣如此,如果域內絕大多數國家所期待的和平共處、互利共贏局面持續下去,美國在區域內的盟友體系要麼會削弱,那麼面臨瓦解,這顯然不是美國願意看到的。
所以我們看到,日本在釣魚島生事,德法等歐洲國家要派軍艦到南海,西方媒體也在密集討論緬甸局勢敘利亞利比亞化的可能性,這些都可能被美國利用來作為其推進印太戰略的跳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