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正在向產業價值鏈上游攀升。圖為中國工人在連雲港的一家工廠裡生產碳纖維。(美國《紐約時報》網站) |
中評社香港9月13日電/制造業一度被視為決定中國實力及其未來國際地位的“基礎”,如今制造業再次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可能有助於中國挑戰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地位。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9月6日報道,在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競爭都加劇的情況下,中國正在加緊努力,重振制造業,同時改變依靠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來拉動經濟的舊有做法。
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高杲表示,中國在技能人才總量占比方面與德國、日本等制造業強國差距仍較大。
但高杲表示,中國在“十四五”期間將把重點放在提高制造業從業人員的收入水平、打造更多制造業就業新增長點,以及推動服務業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上,這些都旨在增加制造業對求職者的吸引力。
中國當局最近表示,“十四五”期間力爭實現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超過7500萬人次,以增加技術工人的數量。
中國希望到2025年這個五年規劃結束時達到目前的高收入國家標准、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這可能意味著它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彭博社最近的預測顯示,中國甚至可能最早在2031年成為第一大經濟體。
過去,中國的經濟增長依賴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但北京希望控制不斷增長的債務水平,轉而增加對制造業的投入。目前,消費尚未從新冠疫情的影響中完全恢複,在此情況下,制造業被視為未來增長的救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