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1日電/英國《金融時報》網站9月19日發表題為《澳大利亞三方潛艇協議背後的核技術》一文,分析了澳選擇與英美建核潛艇考量。全文摘編如下:
澳大利亞決定撕毀與法國達成的價值900億美元的12艘柴油動力潛艇協議,轉而選擇與英國和美國建造核動力潛艇,這對亞太地緣政治和全球防務工業來說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時刻。
新潛艇的性能將大大超過原先計劃建造的潛艇,而對英國和美國的防務承包商來說,新潛艇意味著“鴻運當頭”。
法國製造的潛艇與擬建中的新潛艇的關鍵區別在於它們將使用的推進技術。
法國的潛艇——以法國自己的核動力“梭魚”級潛艇為基礎——原本打算安裝由柴油發動機提供動力的電動馬達。
其優勢之一是柴電潛艇往往體型較小,可以通過關閉柴油發動機和依靠電池電力來悄無聲息地運行。然而,一個劣勢是,這些潛艇需要定期浮上水面以運行柴油發動機,這樣電池才能充電——這一操作被稱為“打響鼻”。
另一方面,核動力潛艇是為實現耐久力而建造的,其反應堆能夠運行數十年才需要補給燃料。
澳大利亞總理斯科特·莫裡森為澳大利亞的決定辯護說,他曾在6月告訴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關於“常規動力潛艇能力”是否滿足澳大利亞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安全需求,存在“非常現實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