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國科協全國學會百年與黨同心同行
http://www.CRNTT.com   2021-11-28 12:25:52


  中評社北京11月28日電/據科技日報報道,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六中全會全面回顧了我們黨百年奮鬥的光輝歷程,深刻總結了我們黨百年奮鬥的成功經驗。在百年黨史的偉大征程中,中國科協的全國學會也一直與黨同心同行。從抗戰時期為科學救國奔走呼號,到新中國建立後團結廣大科技工作者向科學進軍;從改革開放迎來科學的春天,到新時代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學會始終是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在國家科技事業發展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在中國科協210家全國學會中,中國藥學會、中華護理學會、中國地理學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中華醫學會、中國農學會、中國林學會、中國解剖學會、中國心理學會等9家全國學會已有百年發展歷史。

  在建黨百年之際,中國科協聯合9家學會組織的一場題為“與黨同心 百年同行”的全國學會訪談活動上,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張玉卓指出,舉辦“與黨同心 百年同行”全國學會訪談活動是推動全國學會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科技社團發展道路的實際行動,也是科技界共同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具體舉措。

  讓我們一同走近9家百年學會為代表的中國科協全國學會,了解他們百年與黨同心同行的故事。

  崢嶸歲月,科學救國

  鴉片戰爭後,我國先進知識分子紛紛開始學習西方以“自強”。以梁啓超等為代表的有識之士,主張維新變法,提倡興辦學會,將學會作為傳播科學思想和知識的重要媒介。“今欲振中國,在廣人才,欲廣人才,在興學會!”這是梁啓超1896年對學會的著名論述。

  1907年,留日學生王煥文、伍晟等發起成立中華藥學會(中國藥學會的前身),成為中國現代藥學科技史上第一個學術團體。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時任中華藥學會總幹事的伍晟組織留日醫藥學生紅十字會返國為起義軍服務。<nextpage>

  1915年,新文化運動的浪潮展開,“科技救國”“教育救國”成了有志青年的普遍追求。隨後幾年,一大批專業科技社團紛紛成立,通過出版期刊、召開會議等方式,傳播科學思想、促進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

  抗日戰爭爆發後,隨著民族危機的日益加劇,“科學救國”呼聲高漲。在解放區,成立了陝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等科技社團。科技社團將科研活動與革命戰爭和生產需要緊密結合,團結科技人員積極開展科學宣傳、支援抗日、普及衛生知識等工作。

  1938年2月,由高士其、董純才等20多位科技工作者共同發起的邊區國防科學社在延安成立。邊區國防科學社把科學作為戰鬥的武器,影響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學生。

  1940年2月5日,陝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成立,自然科學等各界代表一千多人參加,毛澤東、陳雲等中央領導同志蒞臨盛會。

  1941年,中華護士學會(中華護理學會的前身)延安分會成立。在解放區護士代表大會召開之前,毛主席聽取了中華護士學會延安分會的匯報,鄭重寫下“護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1942 年,毛主席再次題詞“尊重護士,愛護護士”。

  戰爭期間,中華農學會(中國農學會的前身)還選派大量留美農科學生,為我國農學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學會專家提出的諸如《戰時農業政策討論綱要》等建議對保存我國農業技術力量,發展戰時農業具有深遠意義。<nextpage>

  團結起來,向科學進軍

  1949年新中國成立,結束了中華民族近百年的屈辱磨難,為科技發展孕育了希望的土壤。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隆重開幕。參加會議的662名代表中,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籌備會推舉的17位代表位列其間,共同參與了籌建新中國的大業。廣大科技工作者認識到,團結起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新中國建設事業貢獻力量是時代賦予的神聖職責。

  1950年8月,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在北京召開,成立了全國科聯和全國科普。全國科聯積極協助中國數學會、中國物理學會等多個學會重新登記,建立和發展新的組織。1956年,黨中央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全國學會積極響應號召,團結科技工作者服務國家建設。1957年底,全國科聯領導的學會發展到42個,分會758個。

  1958年9月,全國科聯和全國科普聯合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兩個團體合并,正式成立我國科技工作者統一的全國性組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從此,全國學會成為中國科協領導下科技社團,成為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從各自專業視角為國家獻計獻策、聚力助力,推動科技為民服務。

  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當時,中國是貧油國的悲觀論調壓在國人心口,石油成為新中國建設的卡脖子問題。中國地質學會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協首任主席李四光經過研究,反對貧油論,并向毛澤東主席作出肯定回答。他在中國地質學會學術會議上,傳達和動員地質工作者積極勘探。1959年國慶前夕,在鬆遼盆地發現工業油流。正好是國慶十周年,被稱為大慶油田。

  1962年,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成立。當時,三年困難時期剛剛結束,大旱蔓延黃河、淮河和整個長江流域,主產區糧食產量急劇下降,農作物的病蟲害猖獗。面對嚴峻形勢,剛當選的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沈其益教授,組織專家聯名提出了“關於當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緊急建議”。毛主席看完建議後,十分重視并作出重要批示。後來,這份建議被列入中共八屆十中全會的正式文件中。“緊急建議”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開創了科技社團為黨和國家建言獻策的先河。<nextpage>

  1963年11月,中國科協在北京召開全國學會工作會議,主要就學會作用、學術活動、學會組織、黨的領導等問題進行研討。毛澤東等領導人接見與會代表,極大地鼓舞了全國學會和廣大科技工作者。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被孤立於國際學術組織之外,為改變這種情況,全國學會開始了國際學術交流的破冰之旅。1957年,中國物理學會和日本物理學會簽訂《關於中日兩國物理學界的學術交流備忘錄》。1961年,中國物理學會應邀出席國際冷凍學會的學術會議。1964年,中國物理學會舉辦“北京科學討論會”與“暑期物理討論會”,共有44個國家和地區的511位物理學家參加,打破當時美蘇對中國的孤立政策。1972年10月,中華醫學會代表團前往美國進行訪問。訪問期間,美國總統尼克鬆在白宮接見了代表團,這是繼“乒乓”外交後又一次重要的民間交流活動。

  科學的春天,學會的春天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周培源代表中國科協作了題為“科學技術協會要為實現四個現代化作出貢獻”的發言。大會開啓了科學的春天,也帶來了學會的春天。大量科技社團相繼成立,到1981年,三年間新成立全國學會53個,中國科協全國學會達到106個。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全國學會不斷加強自身建設,舉辦多種學術活動,創建高質量學術期刊,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成為推動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1981年5月,中國藥學會主辦期刊《藥學學報》刊登了一篇名為《中藥青蒿化學成分的研究》的文章,屠呦呦是這篇文章的第一貢獻者,這也是向世界宣告中國科學家創新成就的重要標志。諾獎委員會正是引用這篇文章,作為屠呦呦獲獎的依據之一。

  1998年,中國農學會倡導成立中國農業專家咨詢團,匯聚當時我國農業科技界120餘位院士和學科帶頭人,成為促進我國農業科技和產業發展的重要智庫。<nextpage>

  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暴發。受當時衛生部委托,中華醫學會與中華中醫藥學會組織專家總結修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診療方案》。2003年10月,方案由原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文,作為全國防治工作的指南。

  不忘初心,砥礪奮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家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為全國學會的發展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全國學會堅持以政治性、先進性、群衆性為統領,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深入開展學術交流、科學普及、期刊出版、科技咨詢等工作,為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戰略支撑,現代化、國際化科技社團創新發展之勢生機盎然。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學會及時開展應急科普,190多家全國學會發出倡議建言,170多種期刊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供抗疫最新研究元數據成果,與250多個國際組織密切互動,向世界傳遞了凝聚合作共識、聯手抗疫的積極信號,為服務全球共同抗疫、維護人民生命健康做出重要貢獻。

  一個世紀的風雨兼程,一個世紀的開拓進取。無論是梁啓超發起的中國林學會,還是詹天佑創立的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無論是革新地理學先驅創立的中國地理學會,還是誕生於醫院實驗室的中國解剖學會,百年來,全國學會始終與黨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始終積極踐行科技報國的初心使命。

  記者從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創新部負責人處了解到,目前中國科協全國學會共有210個,覆蓋理科、工科、農科、醫科和交叉學科五大門類,設立分支機構5500餘個,個人會員604餘萬人。<nextpage>

  站在歷史新起點上,中國科協正在調整優化學會布局,圍繞增強學會發展活力和服務科技創新能力,全面推進學會組織方式、運行機制和黨建工作創新,不斷強化對學會的服務和分類指導,深入推進中國特色一流學會建設,持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社團發展新境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