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在南翼越過第聶伯河,南線還可以陸海並進,用克里米亞出發、對敖德薩的兩棲攻擊加速推進(圖源:CSIS) |
在時間上,主要看俄軍準備和烏軍抵抗情況,到達第聶伯河一線要在3天到一星期內結束,需時更長就失敗了。是在“擺平”戰線後方的城市後再繼續推進?還是放棄巷戰中糾纏、繼續高速推進直到烏克蘭西部邊境?這些戰略都各有優缺點,主要看俄軍的兵力資源和作戰決策了。
西方輿論使勁鼓噪俄軍將在1、2月大地封凍的時候進攻,避免3月後解凍、翻漿導致機械化裝備行動困難。這是很奇怪的說法。當前俄軍的部署是對較早時間烏軍對東烏部署而做出的反制,已經到位有一段時間了。如果俄軍要行動,1、2月都晚了,現在大地已經封凍一個月了,越晚開始行動,越接近翻漿,行動時間的窗口越小。反過來,進入5、6月後,翻漿期已過,夏季不僅乾燥,日間時間也延長,更加有利於行動。衛國戰爭中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都是夏季開始的。德軍是因為紅軍堅決抵抗,行動才拖延到嚴冬,越拖越被動,導致最後失敗。
俄軍在二戰後就沒有組織過10萬人以上的戰役行動,指揮經驗局限於大型演習。不過烏軍指揮經驗更加缺乏。俄軍的後勤嚴重依賴鐵路,出境作戰的後勤保障能力是一個疑問。不過在烏克蘭到底算出境作戰還是境內作戰,還不大好說。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的發展嚴重停滯,俄軍對蘇聯解體時烏克蘭後勤網絡硬件、軟件的理解現在依然大體管用,要說境內作戰也沒錯。
士氣是另一個充滿不定性的問題。一方面,烏軍算是保家衛國,但烏克蘭和俄羅斯的血緣關係使得這帶上內戰的色彩,打起來是更狠還是更怵,就不好說了。另一方面,蘇聯解體後,俄軍對蘇軍體系的保存最為完整,又在格魯吉亞、敘利亞作戰中積累了有用的經驗。烏軍不僅只保存了蘇軍的碎片,大量軍內人才回到俄羅斯,顔色革命後進一步換血,“門外弟子打掌門師傅”到底是心理激勵還是心理障礙也不好說,烏軍在東烏作戰的屢次失利也有類似的作用。在東烏作戰中,烏克蘭正規軍的表現不及私募民族主義武裝。如果打成巷戰,民族主義武裝還能繼續發揮作用,但在大規模野戰中,好勇鬥狠的私募武裝是頂不住正規軍的鋼鐵洪流的。
美國和北約為烏克蘭軍隊提供的訓練難說有多少作用。歷史上,還沒有過美國和北約訓練出一支真能打仗的軍隊的先例,從解放戰爭開始就是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