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來看,俄軍機被擊落有兩個直接原因。第一個是飛行、攻擊高度比較低,特別是直升機。視頻顯示,一架遭攻擊的米-24直升機距離地面只有十餘米,其他固定翼飛機飛行高度也不高。而便攜式防空導彈最大射高在3000米左右,足以覆蓋低空、超低空飛行的俄羅斯戰機,這就為烏軍使用便攜式防空導彈進行偷襲創造了條件。此外,超低空飛行還面臨小口徑高炮等多種多樣的威脅,很難避免損失。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軍大量運用中空轟炸模式,避免了較多損失,而歐洲國家派出的“狂風”戰鬥機仍然採用超低空突防轟炸的方式,結果導致較多戰機被擊落。近年沙特等國在與也門胡賽武裝作戰時,也在低空損失了多架先進的西方戰機。
第二個原因是白天作戰較多,現有視頻顯示俄軍機幾乎都是白天被擊落。由於便攜式防空導彈通常並不具備夜間作戰能力,因此俄方如果在夜間行動,應該能大幅降低被便攜式防空導彈射手目視發現的概率,進而減少被擊中的情況。
張學峰認為,俄羅斯戰機之所以堅持進行低空飛行,可能是因為缺乏足夠數量的機載精確制導武器,特別是防區外發射武器,而不得不更多地使用無制導武器。後者必須降低高度才能較為準確地對地打擊。值得注意的是,俄軍目前在戰場上沒有大規模使用精確制導武器可能並非是已經耗盡儲備,也可能是為應對更大規模的後續戰鬥而“省著用”,畢竟俄烏衝突進行的時間並不算長。此外,也可能是由於俄軍仍沒有對烏克蘭的大型防空導彈系統完成摧毀和壓制,烏克蘭仍然擁有一定數量的“山毛櫸”、S-300等防空系統,俄軍不得不在必要時通過低空方式躲避其探測,以形成攻擊的突然性。
至於俄軍多在白天而非夜間執行任務,主要是因為缺少夜間作戰的技術裝備和相關訓練。歸根結底,是缺少足夠的資金。無論是技術裝備,還是提高訓練水平,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
俄空天軍並非毫無建樹
張學峰強調,西方媒體和社交媒體平台釋放的信息大多是有選擇性的,需要避免陷入誤區,形成錯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