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日電/據台灣媒體最近報道,民進黨當局在美國施壓下正考慮恢復一年征兵制。此前,台防務部門負責人邱國正對所謂立法部門表示,目前台灣重點放在募兵制,但不排斥恢復征兵制,重點是“建軍備戰”。
1949年國民黨敗逃台灣後開始實施征兵制,分類服役期2—3年,到了1990年統一為兩年。2000年以後台灣地區藍綠政黨輪流執政,兵役改革成為選舉政治議題之一,總的方向是縮減服役期,2008年調整為一年。2012年台當局核定“募兵制實施計劃”,逐年增加募兵、減少征兵。2018年起台停止義務役征兵政策,改為採取召募並行制度,屬於募兵制部分的“志願役”為主體,至少服役4年,剩下征兵制部分每年進行4個月軍事訓練。
而今年以來,民進黨當局和綠營勢力討論恢復征兵制,不僅與俄烏衝突爆發有關,還因為承受了美方壓力。2016年民進黨執政以後,在美國直接指導下提出“重層威懾戰略”和“整體防衛構想”,希望在維持和發展台灣常規戰力的同時,更加重視加強對抗中國大陸的所謂“不對稱性戰力”。美國在軍事戰略指導、武器出售和協訓等方面,一直敦促民進黨當局運用“台海天塹及地緣優勢”,投入更多防務資源和不對稱武器以進行所謂“自保”。
然而,台灣社會內部對“整體防衛構想”一直存在爭論,引發美國對民進黨當局落實該軍事構想的效力存疑。這些年,美國力促台灣將防務預算提高至GDP的3%以上,民進黨當局則存在實際執行上的困難。美國還認為台灣如果要完全落實“整體防衛構想”,必須解決兵源不足的問題,募兵制並不符合防衛需要。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尤為關切台灣的“自我防衛決心”,一些美國學者便強調和鼓噪台灣需要採取使其難以被奪取和控制的“豪豬戰略”,不應放棄征兵制。
對於美國方面持續施壓,民進黨當局公開稱正在汲取俄烏衝突經驗,進行“不對稱作戰”規劃,建立“可恃嚇阻戰力”。今年民進黨當局成立“全民防衛動員署”,並且為提升後備戰力,實施後備軍人“教育召集訓練”新制,由原來“兩年一召,每次5—7天”改為“年年施訓、每次14天”。這算是給美方一個交代。然而,台灣不管採取何種兵役制度,都不是解決安全困境的根本之策。
客觀來講,海峽兩岸軍事力量差距愈益擴大,這種趨勢已不可逆。大陸加速推動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在台海周邊常態化實施戰備巡航與演習,具備以強制手段遏止“台獨”挑釁的足夠能力。台灣島內不僅對於整體防禦能力缺乏信心,還將長期面對常備部隊人力缺額的問題。根據台灣方面統計,2020—2021年台灣地區人口連續兩年負增長,全年出生人口數從2015年的21萬降至2021年的15.38萬,不斷創下歷史新低。台灣少子化趨勢難以逆轉,已被台當局視為“安全危機”。民進黨當局雖想騰挪更多資源“建軍備戰謀獨”,或者搞所謂“全民防衛抗中”,但從大趨勢上看徒勞無益。從一個中國原則的法理和道義上講,它更是站不住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