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統一,無非是破除了美國“以台制華”的政策工具。 |
中評社╱題:如何應對美國阻止兩岸統一 作者:徐劍鋒(上海),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人事處長
【摘要】如果我們的軍事鬥爭準備還不足以在美國及其盟國參戰的條件下取得勝利,那就應當繼續選擇戰略忍耐。大國戰爭的結果取決於以綜合國力為基礎的軍事實力和以民心為基礎的國家意志的雙重較量。僅有軍事實力的支撑不足以贏得戰爭,同樣,僅有民心的支持也不足以取得戰爭的勝利。國家意志不够,戰爭勝算無望。軍事實力不够,同樣缺乏必勝的把握。我們唯有做好這兩方面的充分準備,我們的勝利不僅有可靠的把握,甚至還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因此,與其推測和判斷美國是否武力介入中國的統一戰爭,不如全力做好應對美國參戰的準備。戰爭勝利的基礎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置於別人是否參戰上。
近來,台灣問題似乎格外引人關注和擔憂。
2021年8月份,美國總統拜登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專訪時聲稱,如果北約遭到任何人侵略,美國將會作出回應,對台灣做法也一樣。10月21日,他在接受美國有綫電視新聞網采訪時說,如台海爆發戰爭,美國將會“保衛台灣”。10月27日,美國有綫電視新聞網刊登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的專訪,訪問中蔡英文首度證實台灣的確有美軍存在。此事極不尋常,很有可能是蔡英文得到美國的默許後作出的表示,是美國試圖突破中美建交“三原則”、衝擊中美外交關係底綫的又一嚴重事件。12月7日,美國白宮國安顧問沙利文在白宮新聞發布會上說,美國將采取一切行動確保中國大陸武統台灣永不發生。儘管11月16日在與習近平主席的視頻會晤中,拜登總統重申,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白宮以及美國國務院發言人也一再強調,美國“關於台灣的政策沒有改變”。但是,如果台海局勢的發展和演變最終迫使中國大陸不得不依照《反分裂國家法》采取斷然措施,那麼,美國是否真的如拜登所言“保衛台灣”呢?換言之,美國會武力阻止中國進行的統一戰爭嗎?對此,國人有各種各樣的分析和判斷。有的說美國不會,也不敢。有的說,出於地緣政治、均勢戰略、意識形態等考慮,美國必定出兵。
一、中國統一能否避免美國的軍事干預?
自從尼克松訪華以後,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始終強調兩個基本點:一是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美國的一中政策,按照他們的定義,是“三報、一法、六保證”,并不等於我們的一個中國原則。二是堅持台灣問題的解決必須采取和平的方式。
在1972年2月28日中美兩國發表的《聯合公報》即“上海公報”中,“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祇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在1978年12月15日,即中美兩國發表《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的前一天,美國政府發表了一個聲明,聲明中說:“美國繼續關心台灣問題的和平解決,并期望台灣問題將由中國人自己和平地加以解決。”1979年4月10日,美國國會通過并由卡特總統簽署了一個國內法,叫《與台灣關係法》,其中第二條第三款、第四款分別指出:“美國決定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是基於台灣的前途將通過和平方式解決這樣的期望。”“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或禁運來決定台灣前途的任何努力,是對西太平洋地區的和平和安全的威脅,并為美國嚴重關切之事。”1982年7月14日,即中美兩國發表“八一七公報”前夕,美國總統里根向台灣方面轉達了所謂的六點保證,其中第五條是“美國并沒有改變其對台灣主權問題的立場”。言外之意就是,台灣問題祇能和平解決。2005年3月,中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美國以該法“違反和平解決兩岸爭議”的精神為由表示非常強烈的反對。
冷戰結束後,蘇聯作為美國最大的敵人消失了。孟子曰:“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美國人雖然不一定讀過《孟子》,即使讀了也未必明白孟子所說的道理,但是,在失去自己最大的對手後,深富憂患意識的美國戰略界就一直在全世界尋找自己潛在的最大敵人。既無奈,也很榮幸,由於中國的快速發展,這個敵人終於被他們找到,并被牢牢地鎖定了。那就是中國。2017年,特朗普政府發布《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定位為美國“戰略上的競爭對手”。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後發布《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臨時指南》稱,中國已經超過俄羅斯,成為目前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
當年尼克松訪華後,美國極力拉攏中國共同對付蘇聯,中美關係進入蜜月期。蘇聯現已解體,冷戰結束,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發生根本改變,中美關係的性質和基礎、美國的對華政策、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也必然隨之發生改變。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如今中國成為美國心目中最大的競爭對手,為了“以台制華”的戰略需要,毫不意外,美國在台灣問題上變得更加強硬,而不是溫和友善。
完全可以預料,在當今世界格局下,通過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美國勢必反對。對此,我們應該毫無懸念。問題是,美國究竟采取什麼形式和手段反對?又反對到什麼程度?并願意為反對付出多大的代價?是對中國僅僅發出強烈的譴責,還是進一步降低對華外交關係級別甚至斷交?是與盟國協調一致對中國進行外交、金融和貿易制裁,還是糾集盟國在台海、南海、東海等中國周邊海域乃至全球範圍對中國進行海上封鎖?是給台灣提供大量的先進武器,并對台灣予以軍事情報上的支持,還是直接出兵與大陸對抗?對此,美國始終采取戰略模糊策略。這種模糊策略,旨在既保持對中國大陸的有力威懾,又避免任何含有鼓勵“台獨”的暗示,以防美國被動地捲入台海戰爭,陷入不可預知的大國衝突的黑洞。根據美國的既定立場,兩岸唯有經由和平的方式實現統一,美國才有可能識趣而退,才會覺得沒有理由和藉口介入台灣問題的解決。但是,美方的這個立場,也是靠不住的。前不久,美國海軍部長卡洛斯·德爾·托羅就表示,美國不接受兩岸以任何方式實現統一。圖窮匕見。
二、影響美國決定軍事介入兩岸統一的若干因素
第一,它得考慮,兩岸關係的現狀是由哪一方打破的?這關係到美國是否師出有名,是否有必要承擔它給自己規定的所謂“幫助維護西太平洋的和平、安全和穩定”的法律義務。至於兩岸關係的現狀是什麼?我們有我們的定義,他們有他們的定義,大家各執一詞。
第二,它得考慮,解放軍是否有能力在外界作出有效的軍事反應前,勢如破竹地快速占領并控制台灣?如果在美國完成對台作戰的有效軍事部署前,解放軍已經登陸台灣并控制了全島,那麼,攻守易位,美軍再考慮軍事介入,并迫使解放軍從台灣撤退,就比較困難了。而且,美軍的行動還有可能以失敗告終。
第三,它得考慮,如果給予台灣足够的軍火、後勤和情報支持,面對解放軍的進攻,台軍能堅持多久?如果台軍在美軍直接出兵前能够阻滯解放軍的軍事行動,使得解放軍無法迅速登島,更無法控制全島并結束戰鬥,那麼,美軍就有軍事介入的衝動。
第四,它得考慮,如果美軍直接出兵介入,它是否能够有效阻止解放軍的軍事行動?換言之,它得考慮,它有能力打敗解放軍嗎?如果即使它直接出兵,結果都不能阻止解放軍占領并控制台灣,那麼,它的軍事介入的衝動就會下降并消失。相反,它的衝動就會上升。
第五,它得考慮,中美之間的軍事衝突,是否會引發兩國之間的全面戰爭?換言之,它得考慮,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統一的國家意志究竟有多大,有多堅強和堅定?它可能期待和推斷,如果中國在軍事上不能抗衡美國,一旦美國出兵,中國在衡量勝負以及自身核心利益的大與小、得與失的情況下選擇隱忍和退守。但是,即便解放軍無法打敗美軍,甚至還為美軍所壓制,中國仍然下定決心不惜一切代價實現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統一,那麼,祇要美國執意武力介入,衝突就不會停止,局勢就會輪番升級,兩國間的全面戰爭終將爆發。
第六,它得考慮,中美兩國的全面戰爭,是否會久拖不決?美國陷入朝鮮戰爭三年,陷入越南戰爭十年,陷入伊拉克戰爭七年,陷入阿富汗戰爭十年。如果捲入與中國的全面戰爭,美國將會陷入戰爭多久?中國畢竟不同於朝鮮、越南、伊拉克和阿富汗。中國是有著巨大的戰略迴旋餘地,經濟總量占世界第二,并擁有洲際彈道導彈甚至超高速導彈的核大國。它得考慮,同中國進行曠日持久的戰爭,它耗得起嗎?美國社會接受嗎?
第七,它得考慮,中美戰爭是否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根據美國同有關國家的盟約,它的盟國勢必要加入中美兩國間的戰爭。那麼,是否會有其他國家在戰爭中站在中國一邊并加入戰爭呢?如果有的話,那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也許,在戰爭的初始階段沒有其他國家加入。但是,如果中國能够將戰爭支撑得足够長久,就難以排除有其他大國出於維持全球均勢的考慮主動參戰,并支持中國。
第八,它得考慮,中美兩國的全面戰爭,是否會讓美國本土遭到嚴重打擊?最終又是否會引發核戰爭?美國的綜合國力尤其是軍事實力明顯強於中國,同時,美國又擁有強大的盟國體系,在中國周邊又有著衆多的軍事基地。中國不但沒有可靠的盟國,在美國的周邊也沒有一處軍事基地。美國有能力通過常規武器打擊中國本土,而中國如果不利用戰略武器,則很難打擊美國的本土。所以,如果戰爭的進程威脅到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不排除中國會考慮采取戰略武器包括核武器保護自己,反擊美國。儘管中國曾多次鄭重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是,生死存亡之際,即使中國仍然堅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恐怕美國也不會相信。
第九,它得考慮,中國實現統一,是否會徹底顛覆美國的霸權地位?顯然,即使中國實現統一了,美國的科技實力還在,美國的軍事實力還在,美國的美元霸權還在,美國的經濟實力還在,美國的盟國體系還在,美國遠離歐亞大陸的地理優勢還在,美國仍然是世界人才的主要流入地。中國的統一,不能改變美國的這些事實,因而也不能改變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地位。中國的統一,無非是破除了美國“以台制華”的政策工具。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并無挑戰美國世界霸權地位的綜合實力。但是,在美國的一些患有戰略焦慮症的人們看來,這等於壯大了戰略競爭對手,而削弱了自己,因此不可接受。
第十,它得考慮,如果必須在台海兩岸之間作出選擇的話,究竟選擇誰,對它更有利?換言之,它是否值得承受本土遭受核打擊的風險“保衛台灣”?“現實世界依然是現實主義的世界。”“美國的外交政策向來受現實主義邏輯支配”。“美國在二戰中抗擊法西斯主義和在冷戰時期反對共產主義都主要源於現實主義原因。”在美國人看來,“國家間的關係建立在既非感情亦非原則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自私的利益基礎上。”美國雖然口口聲聲說要“保護台灣”,但是,美國人自己也坦承,“美國是說一套,做一套”。這符合美國的民族特性。講英語的民族是“在善良的外衣下掩蓋他們自私的國家利益的藝術大師”。“這種偽善是盎格魯-撒克遜人思維中的特有怪癖”。
三、料敵從寬,禦敵從嚴,戰爭勝利的基礎要操之在我而不在人
孫子曰:“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孫子的這一有備無患的慎戰思想,應該成為我們解決台灣問題的根本原則。
台海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人民同屬中國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并極力避免內戰的悲劇再在中國的歷史上重演,這應該成為兩岸中國人的強烈共識。但是,兩岸的和平不能以兩岸的徹底分裂為代價。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兄弟相爭,親痛仇快。兩岸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如果台海形勢的演變最終導致大陸根據《反國家分裂法》不得不采取斷然措施,我們必須做好與美國及其盟國進行軍事鬥爭的萬全準備。“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一旦台海發生戰事,我們無法幫美國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們所能做的祇能是做好應對最壞局面的打算。我們祇有做好可以經受世界大戰甚至核戰爭的準備,方可言戰。不打無把握之仗。“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軍,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復喜,慍可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如果我們的軍事鬥爭準備還不足以在美國及其盟國參戰的條件下取得勝利,那就應當繼續選擇戰略忍耐。大國戰爭的結果取決於以綜合國力為基礎的軍事實力和以民心為基礎的國家意志的雙重較量。僅有軍事實力的支撑不足以贏得戰爭,同樣,僅有民心的支持也不足以取得戰爭的勝利。國家意志不够,戰爭勝算無望。軍事實力不够,同樣缺乏必勝的把握。我們唯有做好這兩方面的充分準備,我們的勝利不僅有可靠的把握,甚至還能“不戰而屈人之兵”。
總之,與其推測和判斷美國是否武力介入中國的統一戰爭,不如全力做好應對美國參戰的準備。戰爭勝利的基礎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置於別人是否參戰上。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2年3月號,總第29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