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詭道也。在王猛看來,作為軍人,要“制勝”,更要追求“智勝”。
“過去我們說要有‘逢敵亮劍’的戰鬥精神,現在要經常想一想,在‘敢’和‘勇’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取勝辦法?”討論中,飛行員們談起兩個案例。
——過時之勇不可取。一次對抗,一名飛行員駕駛新型戰機執行對地突擊任務,他採用各種戰術動作規避對方電子干擾,卻想不起採用相應電子對抗手段,就能發揮新機信息優勢,事半功倍。
——一己之勇不足道。一次演練,一名飛行員使出渾身解數,飛出了裝備性能極限,在飛機邊界條件下摧毀目標。演練歸來卻被指揮員質問,為什麼不呼叫體系兵力支援,讓更有把握的“槍”去消滅敵人?他恍然大悟。
編制體制調整改革後,大隊人員變動,裝備升級換代,備戰打仗任務量持續加大,如何在訓練轉型中獲得發展新動能?大隊領導認識到,影響戰鬥力建設的因素固然有技術發展、武器裝備及組織形態等問題,但最大的障礙是根植於頭腦的舊有思維方式。
“過去訓練中提倡大家突破難點、禁區,卻忽視了一個更重要的環節:突破‘思維藩籬’。”大隊長陶晨說,“不少飛行員熱衷練極限動作,以飛出飛機的性能邊界為榮,獲得的榮譽多是‘苦勝’。現在想想,不是有了新裝備,飛好了訓練課目,戰場上就能奪得勝利。要占領戰鬥力的制高點,必須追求‘智勝’。”
又一個飛行日,戰機怒吼著鑽入雲霄。剛進入空戰區域,飛行員李超就被埋伏多時的對手鎖定。
尾後位置已暴露,對手隨時有發動攻擊的可能。他沒有亂了陣腳,一邊集中精力判斷干擾釋放時機,一邊打開加力擺出逃跑疑陣。就在敵機研判他的意圖時,李超找準時機,釋放干擾、緊急置尾,一氣呵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