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國產“光輝”戰鬥機。 |
中評社北京6月11日電/據《印度教徒報》6月5日報導,印度空軍已宣布將其最大的戰機採購計劃——多用途戰鬥機(MRFA)海外採購數量削減一半,在提升國產化比重的同時,採購模式和合作方式也出現較大調整,重點加大國內軍工綜合體的參與度。作為國際軍售市場的採購大戶,印度推出武器“進口轉國產”政策,是其近來“印度製造”戰略的系列組合拳之一。但因軍工體系存在薄弱環節、需求導向飄忽多變,這種“國產自信”充滿挑戰。
“進口轉國產”有深意
報導稱,印度空軍原計劃耗資200億美元從海外採購114架多用途戰鬥機,經新一輪調整後改為57架。除數量減半外,所有戰機都將在印度製造,具體生產由一家接受外國供應商技術轉讓的印度公司負責。與此同時,印度海軍也表示,其艦載機海外採購計劃將由57架調整為26架,合作方式與空軍多用途戰鬥機引進協議類似。印度國防部宣稱,對於採購數量減少可能出現的“戰鬥力空白”,將由新一代國產戰機來填充。
按照印度媒體的說法,印度大幅調整海外軍購計劃,主要是為探索適合印度國情的軍購模式,同時為國產武器提供發展機遇。不過,分析人士認為,這種說法充滿了無力與無奈。
一方面,2020年,印度政府提出“戰略夥伴關係”軍購模式,即與軍售國簽訂戰略協議,通過為每個品類的產品組織一次大型採購活動,全面引進產品和技術,其中產品在印度國內生產,維護保養也在國內完成。其目的就是通過一次性投資,促進該國國防企業在某一領域能力的提升,以聯合製造名義推動印度獨立生產能力的發展。然而,兩年多來,這項“關鍵性技術改革”收效甚微。法國、意大利等國表示,印方條件苛刻,軍售企業的成本效益“難以承受”,專利技術“失密危險大”,且一次性投資數額較大“違約風險高”。
另一方面,近年來,印度海、空軍戰機的採購項目幾經波折,存在“爛尾”風險。而在未來10年內,印度現役海軍艦載機和空軍多用途戰鬥機將陸續退役。印度極力調整戰機海外採購數量和模式,並加大對國產化戰機研發生產的政策激勵,主要是為避免出現“無機可用”的尷尬局面。
從海外採購對象看,法國、俄羅斯、美國、瑞典等國曾向印度表達合作意向。印方調整策略,也是想調動多方“胃口”,實現減量增質,為“印度製造”創造更多技術合作平台。
“印度製造”的接續舉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