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10月29日電/據澎湃新聞報導,英國又選出新首相了,10月24日,英國前財政大臣裡希·蘇納克當選保守黨黨魁,次日,他被國王查爾斯三世任命為首相。短短7周,英國已經經歷了三任首相。而亂象叢生的英國政局也成了全球段子手的樂園。比如調侃在任僅45天的前首相特拉斯的“保質期”還不如生菜;天空新聞的記者稱他4個月大的兒子“已經見證了4位財政大臣、3位內政大臣、兩位首相”;還有人覺得在唐寧街10號,“還是‘首席捕鼠官’拉里貓地位最穩固”。
凡此種種,讓老牌時政分析家們大跌眼鏡。因其競選機制設定有利於大黨領袖長期執政,英國在西方大國中素來以政局穩定著稱,不像日本、意大利等國換相如“走馬燈”。然時至今日,英國政局為何如此動蕩不堪?
“弱首相”與“強議會”
一是國際大形勢使然。疫情風險延宕不止,烏克蘭危機愈演愈烈,美國激進加息衝擊不斷,能源短缺影響民生,通貨膨脹來勢汹汹。整個歐洲都處於經濟發展困境中,英國亂局只是其中一個縮影。根據近期英國民調,超過70%的受訪者認為通脹已難以應付或限制了其購買力。超過77%的受訪者對未來一年的經濟前景感到悲觀,認為經濟還將持續惡化。英鎊也應聲而跌,出現歷史上最為嚴重的貶值。
二是英國脫歐導致保守黨內以及英國民意的持續分裂。2015年大選中,保守黨在黨魁卡梅倫帶領下贏得議會多數而單獨執政,形勢一片大好。卡梅倫自信膨脹,想在任內一勞永逸地解決脫歐之爭,遂在2016年舉行脫歐全民公投,也因此打開了潘多拉魔盒。雖然脫歐派以微弱優勢最終勝出,但卻加劇了保守黨內的分歧與混亂,撕裂了英國的民意基礎。
特雷莎·梅以“留歐派”身份擔任首相期間,推動與歐盟曠日持久的談判,在黨內受到多方掣肘,多次遭到不信任投票。梅的繼任者約翰遜靠鼓吹脫歐發家,其任首相期間,也不得不費盡心思彌合黨內在內政外交政策上的嚴重分歧。脫歐同時激化了蘇格蘭獨立和北愛爾蘭問題,成為懸在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此外,英國政治權力天平近年已出現傾斜,“弱首相”與“強議會”態勢更趨明顯。歷史上英國首相作為多數黨領袖,權力很大,地位強勢,丘吉爾、撒切爾夫人即是例證。但在脫歐進程中,經過一次次立法,英國議會地位不斷上升,政府權力則被侵蝕,更多受制於議會。首相對政府的掌控力也在下降,尤其在一些爭議性政策上,內閣要員們可能擁有更大發言權,甚至可通過要挾辭職來逼首相就範。梅在任期間就曾受到多次逼宮,最後淚眼婆娑地宣布辭職。約翰遜同樣擺脫不了被議會逼下台的宿命。特拉斯更是不作不死,很快眾叛親離,失去內閣成員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