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7日電/作為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備物質,糧食關係國家戰略、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民為國基,穀為民命”,從古至今糧食常常與國家安全、政治穩定關聯,具有重大戰略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基於對糧食基本屬性的正確認識和糧食戰略價值的準確評估作出的重大判斷,對於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國民經濟平穩運行、應對國際變局具有重要意義。
牢牢端穩中國飯碗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石。社會穩定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糧食安全是社會穩定的必要前提。對於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讓人民群眾吃飽飯是社會長治久安的必要條件。我們黨始終把解決好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糧食生產,提出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2021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13657億斤,實現“十八連豐”,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83公斤,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標準線。2020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地緣政治衝突、部分國家糧食和農產品限制出口、極端天氣等因素影響,全球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國際糧價持續高位運行,而國內糧食供應充足、糧食價格平穩,有效避免了全球糧食短缺擔憂情緒衝擊國內糧食市場,同時阻斷了國際糧價高漲向國內傳導,切實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有力穩定和保障了社會民生。
牢牢端穩中國飯碗是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支撐。在經濟起步階段,糧食價格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高度關聯,糧食產量波動往往是經濟波動的重要誘因,糧食減產、供求緊張與通脹因素叠加所產生的連鎖反應極易影響宏觀經濟穩定發展。隨著經濟不斷發展,糧價對物價總水平的實際影響不斷降低,但糧食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卻始終突出。一方面,糧食是人民群眾的剛性需求,涉及範圍廣泛;另一方面,糧食產業基礎性強、關聯度高、產業鏈延伸範圍廣,與宏觀經濟關聯緊密。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糧食消費國,若高度依賴糧食進口,國際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波及國內,影響我國經濟的平穩運行。必須通過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增強我國經濟韌性,提升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首先必須保障糧食安全。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既是保障國民經濟安全的基礎,也是支撐中國經濟穩健發展的底氣。
牢牢端穩中國飯碗是應對國際變局的法寶。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反復延宕,世界經濟脆弱性更加突出,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全球治理嚴重缺失,糧食和能源等多重危機叠加,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糧食作為基本的生活資料和重要的戰略物資,是各國政府宏觀調控的重點領域。2020年疫情暴發之初,12個國家陸續發布糧食出口禁令,國際糧食價格應聲上漲,引發糧食進口國的恐慌情緒;2022年受俄烏衝突、疫情持續等因素影響,20餘國啟動糧食出口限制政策,給全球糧食市場帶來巨大衝擊。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的《全球糧食危機報告》,2022年全球預計將有1.79億至1.81億人處於糧食危機中。歷史經驗表明,祗有依靠自身力量牢牢端穩中國飯碗,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安全,才能在各種風險挑戰中贏得主動,更加有底氣、有能力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實現“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鐘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