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討會現場(中評社 李子寧攝) |
中評社北京6月10日電(記者 李子寧)6日上午,“對冷戰時期美國遏制戰略的一種解讀”研討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舉行,來自北京大學、外交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學者就冷戰時期美國遏制戰略、大國競爭及其他相關內容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討。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張小明教授認為,冷戰早已結束,冷戰時期美國的遏制戰略自然是一個歷史研究問題,但是任何歷史問題都與現實問題有關聯,歷史研究因而具有現實意義,對冷戰時期美國遏制戰略的研究便是如此。美國對蘇聯的遏制戰略無疑是冷戰這一特殊歷史環境下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但是如果把它視為一種大國競爭戰略,那麼也會發現其超時空的意義,通過研究冷戰時期美國的遏制戰略,可以瞭解到美國對外關係的基本邏輯,並理解當今美國的大國競爭戰略。
在談到大國競爭時,外交學院李海東教授指出,西方認為贏得了冷戰的最終勝利,其實這是一種悲劇性的邏輯,因為這種邏輯直接導致了冷戰後西方尤其是美國在處理對俄政策的時候,直接將蘇聯的最大繼承者俄羅斯看成冷戰的失敗方,必須無條件的接受所有的懲罰,否則就將被排除在主流體系之外,俄羅斯當然不會接受這種不平等的架構,這也是導致美西方與俄關係的長期緊張重要原因。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李晨副教授表示,冷戰時期,美國遏制戰略基於美蘇在歐洲利益和部署的對稱來設置目標,主動適應國際格局不同階段的變化,並且得益於美國國內經濟的長期發展和政治社會問題的進展,以及盟友之間的分工。美國當前的大國競爭戰略無視中美在西太平洋利益的不對稱性,以後冷戰時代美國的單極霸權為執念,面對更加複雜的國內背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美國戰略的靈活性和適應能力,給競爭的管控帶來更大的風險。如果美國的同盟體系要滿足美國在當前大國競爭中的戰略需求,就要進行巨大的轉型,但這一轉型很難完成,因為中國有著較強的外交塑造能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李枏研究員指出,美國冷戰時期的遏制戰略有非常明確的戰略目標,就是針對蘇聯。然而單一威脅認定會忽視不同的潛在威脅,這些威脅在一定條件下或轉化為主要威脅,危及其安全。不僅如此,遏制戰略因其高度目標指向性和意識形態性,往往無法解決全球治理問題,全球恐怖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的泛濫以及非傳統安全出現的問題,這些都是遏制戰略所帶來的嚴重次生災害問題。冷戰早已結束,但冷戰後的美國仍舊用遏制戰略的邏輯來處理新時代中美關係,秉持陳舊的“冷戰思維”,從而導致嚴重阻礙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