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權團體表示,很多集束彈藥中的小彈體落地後沒有爆炸,結果兒童看到後以為是玩具,或者農民在農田裡看到,把它們撿起來後發生爆炸。這些觸地後未能引爆的炸彈會構成幾十年的危險。公開報導顯示,從1964年到1973年,在越戰期間,美軍向老撾投下兩百多萬噸炸彈,據估計,在投下的兩億七千萬枚小炸彈中,有三分之一沒有爆炸。它們的殘留繼續阻礙著該地區的農業發展,使房屋建造和基礎設施建設成為一件複雜而危險的事情,並且在戰爭結束以來奪走了數以千計人的生命。
另一方面,烏克蘭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8日對美國的決定表示歡迎,並保證只會在俄羅斯占領的烏克蘭領土上使用這些集束彈藥,不會在俄羅斯境內使用,不會在城市中使用這些彈藥,只會在俄軍隊集中的地區使用等。五角大樓發言人帕特裡克·賴德稱,華盛頓要求基輔記錄使用集束彈藥的情況,並確保不會在平民區使用。
對於烏克蘭這些“自我約束”措施,魏東旭認為,事實上很難對集束彈藥使用範圍進行約束,尤其是在作戰期間有很多不可控因素,無論是從技術層面還是實際操作層面,都很難達到相關目標。“即便是在雙方交戰區內,也有平民生活,而集束彈藥火力覆蓋範圍非常廣泛,一旦落入居民區,或未爆的彈藥落到居民活動區域,對民眾所產生的危害是直接的。”
宋忠平則認為,美國向烏克蘭提供集束彈藥一定會導致更多的人員傷亡,但其並非“神器”,對俄烏軍事衝突整體走勢不會帶來必然的影響,一兩款武器裝備無法在戰爭體系上發揮主導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