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美海軍和空軍自2017年底開始聯合尋找解決辦法。在對9款出現飛行員缺氧問題的軍機進行檢查後,美軍將9款軍機分為自帶氧源型和自產氧源型兩類。F-16C戰鬥機等屬於自帶氧源型,即需要在地面進行氧氣加注。F-22、F-35戰鬥機等屬於自產氧源型,可通過機載供氧系統,利用外界空氣產生高濃度氧氣供飛行員呼吸。
結合氧源性質,美軍對飛行員缺氧問題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自帶氧源型軍機主要問題是濾網更換不及時,易被污染,致使加注的液態氧氣在氣化過程中產生氮氣,給飛行員帶來生理不適。自產氧源型軍機則多是機載制氧系統被污染,導致氧氣濃度降低。儘管F/A-18和F-22戰鬥機都有備份氧氣瓶,但只作為應急手段,必須手動開啟,且備份氧氣瓶僅能維持10分鐘供氧。
針對這些問題,美軍採取了相應的針對性措施。
一方面,美軍加強硬件器材管理與升級。美空軍明確每次加注氧氣前,需對濾網進行檢查和清理。備份氧氣瓶也全部升級為“一鍵啟動”模式。此外,美軍還為部分F-22戰鬥機增配2個氧氣罐、為T-6A教練機等軍機定制專版機載制氧系統。該系統可及時外排多餘水分,調整飛行過程中的氧氣含量。
另一方面,美軍引入智能化技術和新生物技術,試圖監測並改善飛行員缺氧問題。美空軍教育訓練司令部、空軍裝備司令部與T-6A教練機製造商合作,為機載制氧系統設計新的軟件算法,實現氧氣濃度自主檢測和調控。美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推出F/A-18戰鬥機飛行員“生物傳感服裝”項目和智能監測手表,可對艙內氧氣濃度、飛行員心跳和呼吸狀態實時監控。此外,美軍還開發了新型呼吸傳感器,通過監測飛行員呼吸,智能評估各項數據,一旦異常會自動報警,並啟動備份氧氣瓶供氧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