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FELIN”未來士兵系統。 |
20世紀90年代,美軍開始面向信息化戰場研發新的未來士兵系統——“陸地勇士”系統。該系統的核心理念是用信息化設備包括導航模塊、可穿戴式計算機系統等,提高單兵在未來戰場上的機動、通信、攻擊能力。後來,“陸地勇士”系統被重量更輕、更易操作的“奈特勇士”系統代替。
隨後,更多國家加入未來士兵系統的研發、測試行列。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國家先後取得一些成果。
2010年,法國的“FELIN”未來士兵系統首次列裝該國駐阿富汗部隊。該系統中的單兵電台能接入班、排通信系統,使單兵感知戰場環境與相互溝通的能力更強。借助新型數字化瞄准具,其士兵可打擊複雜環境中的目標。
德國“未來士兵-擴展系統(IdZ-ES)”在增強單兵態勢感知能力的同時,允許士兵與戰車、基站聯網,以便更快地識別敵我目標並選擇最佳打擊方案。
俄羅斯的“勇士”未來士兵系統迭代較快。如今,該國未來士兵系統已發展到第四代(“Sotnic”,亦稱“Ratnik-3”),除繼續強調防護能力外,該系統同樣突出了單兵感知、指揮和通信能力,注重人機工效。
其他一些國家也先後推出各自的未來士兵系統,如英國的“FIST”、瑞士的“IMESS”項目等。
綜觀各國未來士兵系統的研發, 基本路徑有兩種:
一種是“提綱挈領”式。先“抓總”給出頂層設計,明確系統組成部件,再按照“藍圖”加以“兌現”。美國、德國、瑞士、新加坡等國的研發基本屬於這種方式。其優勢在於,各模塊之間銜接緊密、便於搭配,整體效能有一定保證。尤其是德國,堅持採用北約標準研製相關模塊,客觀上為今後實現多國協同奠定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