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7日,馬克龍訪問非洲四國前夕,闡述了以建立法非新軍事夥伴關係為主要內容的法國對非新戰略,擬大幅減少在非軍事存在,將部分軍事基地改為培訓當地武裝力量的“軍事院校”,或轉為法非“共管”。
儘管馬克龍強調,“這是法國的軍事重組,而不是撤軍和放棄承諾”,但非洲頻發政變並普遍“去法國化”的局面,使法國在非洲的影響力日漸式微,給法國調整對非戰略和法非戰略互動平添諸多變數。
一方面,法國對非直接軍事干預面臨進退兩難。雖然國際社會在是否承認發動政變的軍政府問題上存在一定爭議,但很明確的一點是,法國很難像此前那樣打著“反恐”的名義,在獲得當事國政府邀請乃至安理會授權後,進行直接的軍事介入。尼日爾的鄰國阿爾及利亞明確抵制軍事干預,拒絕法軍“借道”。這種情況下,法國強行軍事干預不僅師出無名,代價和風險也將更為高昂。畢竟,其面對的將是正規的軍隊乃至多國聯盟。一旦失利或出現重大傷亡,很可能形成“破窗效應”。然而,法國若不能以軍事手段力挺其利益代言人,將會影響其對非洲的掌控力。
另一方面,法國倚仗地區組織“借刀殺人”的計劃也推進不力。法國在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這一組織內具有較大影響,曾慫恿該組織對尼日爾政變進行軍事干預,並明確表態可提供情報和後勤支持。但是,該組織內部意見分歧嚴重,有意動武的國家軍事實力有限,也難堪大用。
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和密特朗分別指出:沒有非洲,法國“將淪為第三世界國家”“將在21世紀沒有歷史”。然而,從目前趨勢來看,法國正難以逆轉地失去“非洲憲兵”的威風,殖民時期殘存至今的政治遺產也所剩不多。
來源: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