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轉型漸次推進
評論人士認為,德國政府作出長期協防立陶宛的承諾,是在北約框架內邁出的重要一步,也與其在“時代轉折”形勢總體判斷下的戰略轉型息息相關。
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和戰敗國,二戰後的德國長期秉持“軍事克制”理念,對動用武力十分謹慎。近年來,隨著國際及歐洲地區安全形勢不斷變化,德國政界的主流觀念發生轉變,已不再爭論是否使用武力,而是在討論如何使用武力,國防政策急劇調整。俄烏衝突爆發伊始,德國總理朔爾茨高調發表題為“時代轉折”的公開講話,德國隨即從資金預算、裝備研發、對外合作等方面發力,大舉重整軍備。2023年6月,德國政府發布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強調在歐洲防務中承擔更多責任,發揮更重要作用。
一番先期“預熱”後,4月4日,即北約成立75周年紀念日之際,皮斯托裡烏斯宣稱,德國正式啟動冷戰以來最全面的軍事改革,並提出重啟2011年中止的義務兵役制。皮斯托裡烏斯將德國聯邦國防軍長駐立陶宛,視為本輪軍事改革中極為重要的項目。他指出:“有了這個作戰旅,我們將在北約東翼承擔起北約聯盟內的領導責任。”為推進這一駐軍計劃,德國國防部將為該旅下屬的第203坦克營配備先進的“豹-2A7V”主戰坦克。
後續影響廣泛深遠
德國在立陶宛的駐軍由臨時輪換變為長期駐扎,源於美國戰略東移留出的北約歐洲防務空缺和歐洲及周邊地區安全形勢變化。德國此舉旨在展現自身軍事實力及其新的國家戰略定位。這也預示著德國在歐洲政治和安全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將發生重大轉變,並將廣泛影響地區安全架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