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推進“軍事申根區”建設的背後動因,是當前歐洲安全局勢的複雜動向。
一方面,歐洲各國的安全焦慮不斷加深,防務建設的主動性明顯上升。2017年“軍事申根區”設想剛提出時,儘管北約與俄羅斯的關係因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而走向對峙,但歐洲整體反響較平淡,甚至有北約官員表示,“我們在和平時期的快速部署能力已達標”。如今,隨著俄烏衝突持續延宕以及美國不斷“拱火”,歐洲各國開始紛紛炒作俄羅斯威脅。德國智庫對外關係委員會發布研究報告稱,北約必須做好準備,以應對未來可能與俄羅斯爆發的重大戰爭。
在此氛圍下,歐洲各國對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顯著提高,民眾對政府增加軍費也更為寬容,歐洲“再軍事化”腳步加速,軍費開支屢創歷史新高。歐盟出台首個《歐洲國防工業戰略》、加速向“戰時經濟”轉型、歐盟委員會考慮設立“防務委員”職位,都是重要信號和縮影。歐洲政界對“軍事通道暢通”的地緣重要性認識得也更充分。美國對此表示支持,敦促北約把建設“軍事申根區”作為升級對俄威懾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軍事機動性”受各國邊境管控措施和基礎設施不適配戰時需求的掣肘。冷戰結束以來,北約不斷東擴,其東翼戰略縱深驟增達數千公里,北約向前沿快速部署部隊及武器裝備的任務不斷增加。有美國官員透露,若將美軍從德國調往波蘭,需提前5天履行通知義務;在陸上從西歐向波羅的海國家運送物資,則需要幾周。前美國駐歐洲陸軍司令霍奇斯曾指出,在歐洲“移民流動都比北約軍事調動方便”。
目前,北約有8個“前沿戰鬥群”約1萬名官兵駐扎在東歐前沿國家。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曾指出,北約需組建多達30萬的“快速反應部隊”,其中10萬人能在1周內到達戰場,後續部隊可在1個月內全部到位。然而,歐洲各國鐵軌間距存在差距,很多隧道高度不夠,機場容量低、條件受限,無法滿足軍事運輸需要。東歐多國須重修道路才能承載重型坦克通行。有外媒認為,建造貨物裝卸樞紐和完善基礎設施,仍是歐洲打造“軍事申根區”的難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