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國家主動介入
今年上半年,美國國會通過專項法案,向波羅的海三國提供2.28億美元的軍事援助,重點關注防空力量、海上態勢感知能力和地面部隊建設。此前,美國還與三國就一份為期5年的防務合作路線圖達成共識,該路線圖旨在指導各方到2028年的防務與國家安全合作。
外媒分析認為,美國通過重金援助,意在影響該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並“刺激”其他國家跟進。目前,德國、波蘭、西班牙、羅馬尼亞等國已宣布對該地區的支援計劃。
其中,立陶宛政府與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將在立陶宛建造一座生產北約標準155毫米炮彈的工廠。該工廠至少可以創造150個工作崗位,並在2025年前每年生產數萬枚炮彈。西班牙以支持“區域聯合防空”為名,計劃從7月起在波羅的海地區部署“愛國者”防空系統,並倡議擁有“愛國者”防空系統的美國、德國等7國和使用SAMP/T防空系統的意大利,輪流擔負波羅的海地區的防空任務。剛加入北約不久的瑞典,也派出“鷹獅”戰鬥機在波羅的海地區執行空中巡邏任務。
有德國媒體評論稱,這些所謂的支援計劃實際上是“左手倒右手”,波羅的海三國獲得的大部分裝備採購資金最終還是回流援助國。而且,西方推動的“戰爭經濟”模式可能將三國綁上北約“戰車”。隨著波羅的海地區軍備態勢的不斷升級,該地區國家可能成為大國間博弈的犧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