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5日電/中東戰地手記|加沙巴勒斯坦人的漫漫回家路
來源:新華社 作者:薩娜·卡邁勒
對飽受戰火蹂躪的加沙地帶巴勒斯坦人來說,四處逃亡成為常態。即便歷經顛沛流離回到故土,他們面對的也往往是,已成為廢墟的家。
6月初的一天,在加沙地帶中部努賽賴特難民營,27歲的奧斯曼·扎基前一秒還在屋里看著屋外人來人往,小販的叫賣聲與孩子們的打鬧聲交織在一起,下一秒就聽見以色列戰機的轟鳴,大地隨著巨大的爆炸聲而抖動。“硝煙中所有人都在奔跑,卻不知道該跑到哪里躲藏。”他說。
即便事先有撤離命令,時間也很倉促。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官員亞斯米娜·蓋爾達說,襲擊發生前人們一般衹有10到15分鐘時間撤離。從睡夢中被叫醒的孩子在哭喊,母親們沒有時間細想哪些東西需要打包,只能找出出生證明等必需品匆匆上路。
這樣的場景在加沙地帶司空見慣。根據哈馬斯媒體辦公室6月發布的數據,自去年10月7日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加沙地帶約有200萬人流離失所,很多家庭被迫多次搬遷。隨著加沙地帶民眾被以軍驅離,原本人口僅25萬的加沙地帶南部城市拉法,到5月時已接納120萬人,其中約一半是兒童。到6月中旬,拉法的人口又迅速降至6.5萬,因為以軍在拉法展開軍事行動,迫使巴勒斯坦民眾逃往加沙南部城市汗尤尼斯等地。很快,汗尤尼斯就聚集了170萬難民。
新華社記者看到,在加沙地帶南部一些曾作為難民栖身之所的帳篷區,如今已空空蕩蕩、一片狼藉,煤氣罐、簡易灶台、坐墊、手推車等物品散落一地。在民眾逃離拉法的路上,驢車載著毛毯、木桌、水桶等物資,父母牽著孩子,尋找下一個栖身地。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7月2日在關於加沙人道主義災難的報告里說,加沙地帶已無安全之地。由於食物、飲用水、衛生設施和醫療保健缺乏,人們被迫一再逃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