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在小組賽橫掃一片的德國隊,這次也遇到了麻煩,他們走到了技戰術層面的“拐點”,有些迷失自我。兩場比賽只進了兩球,且被以往並不放在眼裡的波蘭隊逼平,令世界冠軍有些顔面掃地。
的確,在學習西班牙足球下、以“無鋒陣”贏得世界杯後,勒夫沒有理由不堅持既有的戰術。但是,在更多對手對他們深入研究後,德國隊也陷入了“空有數據、無法破門”的尷尬。這時,勒夫是否有略微調整的“B計劃”,是否還要放棄本國足球的DNA——以身體和效率見長的高中鋒?值得思考。此外,拉姆告別國家隊的“後遺症”逐漸顯現——右路攻勢幾近癱瘓。還好,德國隊防守還是一流,給了他們調整磨合的時間。
意大利隊雖然取得兩連勝,也被一致性地叫好“意式反擊”的經典重現,但不要忘了,他們的中場還是奇缺一位有靈性的球員,整體顯得平庸,缺乏創造力。比如,埃德爾的“絕殺”,創造出的並非絕對機會,還是一定程度上靠個人能力完成,帶有偶然性和運氣成分。如果淘汰賽遇到傳控技術更為嫻熟的對手,或是與他們一樣拼防守的球隊,意大利的反擊很可能被扼殺在搖籃裡。
貴為東道主的法國隊,也令人失望,他們是板凳深度最深厚的球隊,德尚得以場場更改首發人員,但是卻難改“進球難產”的毛病。至今三場比賽,法國從未在上半時進過球,且在已打入的四個進球中,有三個來自於第89分鐘及更晚的時間。試想如果到了淘汰賽,遇到防守更強悍的對手,“帕耶式絕殺”,還能一次次拯救球隊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