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推進軍改,關鍵在於面向未來戰爭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8-07 09:32:34


習近平首次在野戰化條件下沙場閱兵。
  中評社香港8月7日電/7 月30 日,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 周年閱兵在位於內蒙古的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與以往的歷次天安門閱兵比較, 這次“沙場閱兵”有很多不同之處, 所有參閱人員和受閱部隊都著作戰服,而非常服和禮服,標兵就位時用的是跑步而不是正步,這些都顯示出這次閱兵注重的不是“儀式化”, 而是“實戰化”。可以看出, 這次閱兵不只是為了紀念建軍歷史,更是為了展示軍改成果和軍隊未來發展方向。閱兵中的很多裝備都是初次亮相,閱兵方陣編制上也不像以往那樣按照所屬部隊編成,而是按作戰群編成,這些都體現出了中國軍改在武器裝備和指揮體系現代化方面的成就。

  美國《僑報》8月1日載文《推進軍改,關鍵在於面向未來戰爭》,文章說,中國軍改最重要的方面不是武器裝備、指揮體系這樣的“可見之處”,而是軍事學說體系的革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軍事學說體系發展過程中有著裡程碑式的意義,二戰前,世界各國根據一戰的經驗, 都信奉著防禦優於進攻的軍事思想,法國構築馬奇諾防綫就是出於這種思想。二戰中,德國首先對軍事思想進行了革新,將裝甲部隊作為突擊先鋒使用,形成了以“閃擊戰”、裝甲突擊為主要內容的進攻性軍事理論,并以此在歐洲戰場初期獲得了很大戰果。為了克制“閃擊戰”,美國發展出“地空一體戰”, 即利用空中力量優勢,打擊德軍運輸綫,阻滯其突擊,蘇聯則采取了“大縱深戰略”,即利用國土縱深和兵員數量優勢,將德軍拖入消耗戰,同時在德軍後方開展游擊戰, 讓德軍的工業化軍事機器失靈。

  中共軍隊以“人民戰爭”作為基本軍事學說,這一軍事學說體系與“大縱深戰略”的原則有共通之處,主要通過動員包括民衆在內的力量,依賴於國土縱深,以時間換空間,采用游擊戰、運動戰作戰方式與裝備占優勢的敵人周旋。中共軍隊在抗日戰爭和其後的多次戰爭都是依靠“人民戰爭”,但隨著軍事技術不斷革新,單純依靠人力和空間已經難以再贏得戰場上的優勢,讓敵軍進入本土,再進行襲擾、甚至采取“焦土戰術”的做法也不再適應當今中國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人民戰爭”的主要目標是打贏二戰那樣的“全面戰爭”,也就是參戰國傾注全部國力展開的“總體戰”,而現代戰爭大都是戰略目標限定在較小範圍內的“局部戰爭”,這樣的戰爭雖然範圍小,但影響卻可能很大,甚至是全局性的。因此,中國將適應和打贏現代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作為軍改的主要目標,確立了符合當代中國需要的軍事學說體系。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