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大引進的兩名U23球員楊立瑜和鄧涵文還需要更多時間。 |
中評社北京3月5日電/廣州日報訊,昨日,2018賽季中超聯賽首輪較量全部結束。本賽季,中超兩項新政U23和VAR(視頻助理裁判)引人關注。首輪比賽中,VAR多次“搶鏡”,外界褒貶不一。比VAR更“搶鏡”的是“加強版”的U23制度,在外援上場人次與U23球員上場人次掛鈎的新政下,中超16隊各顯神通,喜憂參半。U23新政對各隊的臨場應變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各隊可調整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小,尤其是比分落後或場面處於劣勢時,等待換上的U23球員隨時可能變成“毒藥”。
U23:從算術題到選擇題最後判斷題
與上賽季不同的是,本賽季首輪沒再發生上賽季那樣的鬧劇,比賽開始不久就把首發的U23球員“閃電”換下。
首輪8場比賽中,各隊在外援和U23球員的首發搭配問題上多傾向於“3+1”或“3+2”,即首發陣容排出3名外援搭配1名或2名U23球員。16支球隊中,有8支球隊用1名U23球員首發,7隊讓2名U23首發。只有在客場以3比1擊敗貴州恒豐的江蘇蘇寧,主帥卡佩羅在首發陣容中就派上了3名U23球員。長春亞泰則只派出兩名外援首發,他們在客場逼平了上海申花。
一般情況下,U23球員首發人數越多,比賽中的戰術調整空間就越大。但“3+2”模式也是把“雙刃劍”,場上U23球員越多,球隊的攻防節奏和整體實力就會越受到拖累。比如廣州恒大主場4比5不敵廣州富力的比賽,富力在首發陣容中只派上1名U23球員——中衛黃政宇,恒大則派上了鄧涵文和楊立瑜。從比賽過程看,富力用主力陣容賭對了結果,恒大的表現則多少受到了兩名U23球員的拖累。
一般來說,“3+1”模式寄望最強陣容能盡早解決戰鬥,這樣球隊能在比賽末段從容換上其他U23球員。但一旦連最強陣容也落入被動,兩名必須上場的U23球員就變得“雞肋”並且尷尬。
值得注意的是,首輪亮相的U23球員中,能打滿全場的多是防守球員,中前場的U23球員則多是戰術型替補。
重慶力帆主場1比0擊敗北京人和的比賽中,主隊的U23球員尹聰耀在第89分鐘被換上,結果因為很快出現失誤,被門將隋維傑掐脖子怒斥。而北京人和的外援伊沃兩度抽筋,因已沒有換人名額,只能苦苦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