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0日電/當上海上港在亞冠八分之一決賽被日本鹿島鹿角隊淘汰後,國內媒體和球迷對上港的批評聲主要集中在球隊對胡爾克、奧斯卡等大牌外援的過度依賴上,本土球員的發揮實在難以令人滿意。的確,不論是上港還是恒大、權健,中超球隊普遍仍停留在過度依靠外援“大腿”的原始階段,持續多年的高水平外援引進未能有效轉化為本土球員的實際戰力提升。而日本和韓國球隊的情況卻普遍不一樣。
對足球水平落後的亞洲各國和地區聯賽來說,適當引入高水平外援肯定有正面價值。然而中超在如何使用以及發揮外援作用上卻陷入了一種怪圈。中超球隊紛紛將重金購入的外援作為中前場的“大腿”使用,或將三條線的中軸線都交給外援唱主角。以上港為例,胡爾克、奧斯卡、埃爾克森等外援未能給本土球員帶來多少實力上的提升;面對基本以本土球員出戰的鹿島鹿角隊時,兩回合較量敗下陣來。恒大和權健也是如此。一旦這些外援不在又面對實力較強的對手,他們便很難組織有秩序的、像樣的進攻。
對外援的使用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最初級的是“抱外援大腿”,中超球隊大多如此;往上一階則是讓本土球員積極模仿外援的處理球,只要外援水平夠高,本土球員起碼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個人能力;而第三階,則是少數足球意識好的本土球員通過創造性地學習外援,更快地提升個人水平,從而能做到在王牌外援不在、或狀態不佳時“自己當大腿”。像曹贇定、張稀哲等球員,便曾在某一些階段能夠達到第三階段,尤其是張稀哲在卡努特還在國安踢球時,通過和卡努特的持續配合獲得了極快的進步。
如果我們將中超球隊一一對號入座,會發現不論是在國內聯賽、杯賽還是亞冠中,中超絕大多數球隊都只停留在“抱外援大腿”的最初級階段,國產球員的作用基本就是將球更快、更多地交給核心外援,幾乎完全由外援來調節球隊的節拍和球路,本土球員則在懵懵懂懂的狀態下當配角、跑龍套。而很多球隊的戰術安排似乎就是如此:中前場的進攻任務基本由外援包辦,本土球員只是在中後場扮演給中前場的外援送球的角色,偶爾在兩翼插上傳中一下便算完成任務,根本沒有主控、主導和自創的意識,顯得機械,缺乏主心骨。
這樣的現狀如果不改變,則引入大牌外援只是給中超聯賽造出一些聲勢,帶來一些短期的、淺層的吸睛和市場增值的作用,卻於聯賽水平和中國球員實際戰力的中長期提高並無多少益處,甚至由於增強了本土球員的依賴性,反而產生了一些負面作用。
當然,這不是高水平外援和教練的責任。我們應該承認高拉特、胡爾克、奧斯卡等外援在重要比賽中都十分賣力,不惜帶傷上陣積極拼殺,體現了很高的職業素養和戰鬥精神;我們也要看到高水平外教面對本土球員現有的能力和俱樂部對戰績的高要求,也不敢對球隊實行大的戰略改造,只能依據現有條件進行戰術性的小修小補,而這無助於球隊的實質性提高。
筆者認為,問題出在俱樂部和本土球員自己身上。俱樂部為了短期利益缺乏戰略設計,只把出成績的籌碼放在砸錢購買外援上,放棄尋求自力更生的能力,而球員們也是依賴性太強,連“山寨”外援的動力和能力都顯得薄弱,更別說創造性地學習。
我們必須看到,日本和韓國聯賽在對待外援的態度上都走在了中國的前面,他們主要依靠風格鮮明的戰術體系,外援的作用對他們來說只是輔助性的。無論是全北現代還是鹿島鹿角,在對陣權健或上港時完全可以只使用一到兩名外援,甚至全部使用本土球員而在場面上不落下風。他們從一開始就是依靠一套整體的戰術體系作為球隊的主心骨,他們的俱樂部和各級國字號球隊在技戰術風格上保持了鮮明的一致。日本隊層層滲透的傳控和韓國隊快節奏的緊逼壓迫,是其俱樂部賴以立足的真正基石,外援只是催化劑和輔助性工具。因此,鹿島鹿角隊在當家核心柴琦岳去西甲後仍能保持穩定的戰術體系,繼續踢著有章法和層次的傳控;而他們在世俱杯和皇馬周旋時,也展現出了和強大對手相類似的體系化球風。儘管日、韓俱樂部的整體實力與歐美俱樂部還有不小的差距,但畢竟已經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戰術體系,後面只需想辦法提升個人能力並進一步改進戰術體系,這比還停滯在依賴外援個人能力的中超球隊來說已是高出許多。
中超要想真正改變現狀,就必須有自力更生的信念,要盡快通過一場技戰術革命來建立適合自己的體系,唯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實質性地提升水平。而在外援的使用上,一定要去除過度依賴心理,並鼓勵本土球員多模仿和創造性地學習外援,這才是正確的姿勢。
最後說一點,廣州富力可能是中超目前唯一一支有體系化思維的球隊,這也多虧他們有一位非常獨特的教練:斯托伊科維奇。這位堅持細膩傳控踢法和漂亮足球哲學的塞爾維亞教練能夠讓富力以本土陣容踢出質量不錯的陣地進攻。雖然富力也有扎哈維、雷納爾迪尼奧和烏索這樣的高水平外援,但比起其他球隊,其本土陣容的配合是最成體系的。(來源:新華網體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