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9日電/四強出爐,世界杯變成了歐洲杯。東歐的克羅地亞、西歐的英格蘭、位置偏南的法國,再加上挨著法國北部的比利時,猛然間有種東邪西毒北丐南帝華山論劍的即視感。但細想之下,這4家原本流派不同的球隊,似乎使的都是同一招數,區別不過是誰的技術更好些,誰的戰術更對路,誰的發揮更出色,昔日武林爭霸的江湖感,正在被標準化比賽的競技感所替代。
有人說,以巴西為代表的藝術足球早在30年前就已瀕臨死亡。這話雖然有些誇張,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對成績執著追求的今天,用並不好看但很實用的過程去搏一個期待的結果,已經不會再成為被嘲諷和抨擊的對象。冰島隊對陣阿根廷隊、俄羅斯隊死扛西班牙隊時使用的“擺大巴”戰術,非但沒有招致批評,反倒因為不錯的結果引發公眾熱捧就是明證。一位俄羅斯記者在擊敗西班牙隊之後就直言不諱地指出,儘管球隊踢得不好看,但既然實力不如對手,為什麼不能穩守為主、伺機反擊呢?!
俄羅斯記者此言不虛,防守反擊這一原本適用於以弱敵強時的戰術,正在成為本屆世界杯賽場上最為流行的套路,不管對手實力高低、強弱對比如何,尤其在一方取得領先後,防守反擊更是該隊主教練的不二法寶。
不過,世界上從來沒有毫無來由的橫空出世,藝術足球的消亡、足球流派的模糊,與功利主義盛行有關,亦與全球化之下的人才培養體系密不可分。就像我們在感慨比利時的異軍突起,以及這兩屆世界杯周期的“妖星”輩出時,殊不知阿扎爾、盧卡庫、德布勞內這些大放異彩的明星,全部得益於比利時2002年之後開始實施的“足球十年復興計劃”以及遍布歐洲的成熟青訓體系。
其實,不只是比利時的“黃金一代”,所有打進32強的歐洲球隊,幾乎沒有一支球隊所在的國家缺乏成熟青訓體系。不管是法國、英格蘭這樣的傳統強隊,還是本屆杯賽中表現搶眼的克羅地亞、比利時、俄羅斯隊,以及人口僅30多萬的冰島隊,能夠把世界杯踢成歐洲杯,絕非偶然與僥幸。而且歐洲球員間的流動早在青訓時期就已互通有無,歐洲各家俱樂部的青訓體系,就如同一條巨大的職業足球人才生產線,國與國之間的距離早已不是障礙:法國當家球星格列茲曼,受益於西班牙的青訓體系,而比利時隊的阿扎爾則來自於法國南特青訓營的培養。
作為全世界最高效、最成體系,且對球員來說最有出路的人才培養基地,歐洲青訓體系對歐洲以外的足球人才同樣具備極大吸引力,包括南美、非洲、亞洲在內的不少球員,都是早早就進入歐洲俱樂部的青訓體系接受培養,在過去十年裡與C羅一起統領世界足壇的梅西,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而日本足球的突飛猛進,與“借雞生蛋”同樣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