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評社台北論壇:兩岸交往法律重要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09-04-01 00:41:11


論壇在中評社台北會議室舉行。
  中評社台北4月1日電(記者 鄒巧韻)范馨香法學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月刊邀請專家學者,昨天下午在中評社台北會議室舉辦論壇,深入探討兩岸交往中的各種法律問題與對策。

  論壇由信和國際法律事務所所長、前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焦仁和主持。范馨香法學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前“監察院院長”王作榮蒞會,評論員有台商服務總會總會長、前“法務部長”廖正豪,“經濟部政務次長”鄧振中,“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陳榮傳,“立法委員”賴士葆,政治大學金融系所教授李桐豪,(香港)中國法律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莊仲希,中華經濟研究院WTO中心助研員顏慧欣博士。

  焦仁和開場表示,兩岸問題對台灣來講是個大問題,以前是潛伏性問題,不公開討論;解嚴後,兩岸交流問題慢慢浮上檯面。十幾年的折騰下來,兩岸問題不只牽涉到大陸,更與國際社會連動,牽涉層面廣泛;以前只談文教,現在經濟、政治、軍事互信機制都在討論,經貿、交通、金融等交流都涉及很現實的法律議題,值得我們重視。兩岸之間沒有小事,任何事只要進了一小步,就可能是一大步。

  鄧振中指出,目前關於兩岸簽訂架構性經貿協議問題,政治議題大過法律議題。一是行政部門與“立法院”關係的平衡,“行政院”談判與“立法院”監督審議,誰先誰後?要透過不斷說明與溝通。二為架構問題,目前以海基、海協最為理想,有經驗,而且兩岸條例里已有足夠的法律依據。三是大陸與台灣的關係爭議,目前定位成兩岸特殊關係,考量是若在WTO下會員對等關係,因為台灣對大陸商品仍有許多限制,樣樣講求對等易挑起國際訴訟。

  王作榮說,就兩岸關係定位,他建議兩岸代表談判採取政治協商方式,不會牽涉到密談問題,也不會有簽署、審議誰先誰後的爭議;行政部門在前線簽署,回到“立院”審查,就要尊重“立院”,即便被否決也要接受,美國國會也常有這樣的例子。而行政部門在談判過程中也應該考慮立法部門意見、安排立法部門代表,減少被否決的機會;雙方經常、隨時溝通。

  廖正豪認為,這幾年大陸進步快,但是法律方面仍有努力空間,一是在法律貫徹面上,法律體系不夠周全;簽署協議後,相關配套法規沒出來,即使談好也受阻礙。二來在法律教育面上,仍待加強,包括百姓、執法人員、行政立法各部門,對立法精神、執法認知有所偏差。他建議馬政府,在協議內容架構都未明朗情況下,不要驟下結論,利多並不具說服力;讓人民真正瞭解內容才有助益。

  賴士葆提出五點說明,第一,兩岸問題註定無法與政治切割,例如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定,也是如假包換的政治議題;加上年底縣市長選舉,更是無法脫離政治糾葛。第二,台灣行政權與立法權關係,行政權獨大,很多法案都要“立院”限時完成,“立院”幾乎都被迫妥協。第三,國民黨在野與執政時期,對於“立院”成立兩岸事務監督小組,態度並不一致。第四,ECFA就是兩岸特殊FTA,在WTO架構下談成相當不容易,透過兩會處理較佳。第五,ECFA如何做到對台灣最有利?行政部門自己都講不清楚,基層百姓更不明白,讓綠營有空間操作;行政部門需有強而有力的具體做法宣導、溝通,更加細膩處理兩岸事務。

  顏慧欣表示,從WTO規范角度切入,目前所謂的經濟架構協定,內容除了關稅減讓部分,其他都是原則性的宣誓文字,一旦簽訂就有通知其他WTO會員的義務;我們若希望回歸到正常化的WTO架構下,兩岸關稅減讓影響到市場開放內容,若台灣方面尚有對某些產品的保護機制、或未涵括大部分的金融,未來WTO做實質審查,台灣恐受其他締約國的質疑。

  李桐豪認為,ECFA議題值得我們深思。分工固然可增加效益,高槓桿的單一產品增加國家經濟風險,例如受害產業如何處理?救濟模式為何?有無退場機制?解決機制不清楚交代,社會疑慮很難化解。目前政府劃出的藍圖太美好,可是大家都不知道在談甚麼?政府應該盡速確定范疇、講清楚基本原則,降低大家的期望才會脫困。

  陳榮傳指出,兩岸交流的法律問題是無法避免漩渦,第一,兩岸協商如何進行?後續如何處理?在規范方式上已有落差。第二,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訂定、兩會成立時,雙方都未加入WTO,現在的爭議須考慮時空背景區別。第三,就司法互助上,兩岸的確需要攜手合作,例如在刑事方面,人犯遣返或引渡、兩岸販毒、走私、洗錢問題;民事問題方面,跨海投資、經貿糾紛等,都需要架構來降低雙方犯罪偵查的成本。此外,送達、證據調查、承認與執行層面上都有缺陷,三大困難 有待雙方突破。

  莊仲希對此建議,兩岸間的專業交流要多做,不能僅靠兩會,實務部門、法學部門與經濟部門,透過多管道互相瞭解。而兩岸間的經貿糾紛的解決,可用國際通用的仲裁方式,在香港設立仲裁機構,一來香港法律的公正性受到國際公認;二來,由陸港台三地人員聯合組成超脫、有公信力的仲裁機構,不啻是個解決機制,對幫助兩岸法律糾紛問題有促進作用。

  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兼總編輯郭偉峰、副總編輯兼《中國評論》月刊副總編輯羅祥喜等亦參加論壇。 

  論壇在中評社台北會議室舉行。論壇整理稿全文將在《中國評論》月刊和中國評論新聞網刊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與海峽兩岸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