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把這種投資描述為一種國家“軟實力”的體現。文章引用了哈佛大學教授、前國防部助理秘書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對“軟實力”所作出的定義。“根據奈伊教授的說法,軟實力是一個通過吸引力而非軍事行動和經濟制裁來達到一個國家想要的目標的過程。”文章表示,運用諸如賑災援助這種機會來展現軟實力是外交政策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2004年,美國對發生在印度洋的地震和海嘯實施了積極的救援行動,這不僅讓美國得在印尼得到了非常好的名聲,還讓美國與得到幫助的泰國建立了長期的盟友關係。
文章稱,根據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高級政治學者約翰•佈朗克(John Blank)和一名前參院外交關係委員會(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南亞與東南亞策略主任的報告,美國在海嘯救災中的表現成為“東南亞國家願意相信而不是害怕美國在泛亞太地區實施‘亞洲再平衡戰略’的主要原因之一。”
文章指出,中國已經認識到了軟實力對別國產生影響的效果。2007年,時任中共總書記的胡錦濤主席就表示黨的領導班子要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自2004開始,中國政府就開始建立一系列由政府出資的非盈利機構——孔子學院——來積極推進和傳播中文和中國文化。文章引用奈伊教授的話表示“像中國這種正在崛起的大國應該運用軟實力來削弱它對鄰國在經濟和軍事上可能造成的威脅感。一個巧妙的策略,是應該運用軟實力來減少別國對中國擴張的擔憂,並且用此減少其它軍事聯盟的效力”。
而在運用軟實力上,文章強調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通過公民社會而非政府可以讓軟實力得到更好的展現。從大學、基金會到流行文化,這些都能夠對別的社會和文化造成強有力的吸引力。而不佳的方法就是通過政府來展現軟實力。第二,中國已經再三通過部署海軍、海岸巡防隊和中國海洋監視艦到黃岩島周邊海域來宣誓對黃岩島的主權。對菲實行賑災救援或許是柔化中國在南海還上軍事力量的最佳方法。
因而,文章認為,颱風“海燕”正好給了中國這樣一個機會,對菲律賓實施積極的救援,不僅能夠證明中國可以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區域領導,同時還能讓中國在南海爭端上展現自己溫柔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