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3日電/埃及刻字事件尚未平息,近日網友更在微博上爆出:敦煌壁畫上出現‘香港文匯報高級記者宋寅到此參觀考察’的塗鴉。一石激起千層浪,中國人對於敦煌石窟特殊的情感頃刻被點燃,聲討追問之聲更是不絕於耳。
就在世人對“敦煌壁畫刻字”行為的口誅筆伐之間,更讓我們將目光,再一次聚焦於敦煌文物保護與國民文明素質上來,而究竟,石壁上刻下的字,更當痛在誰人心上,一時間竟叫人無從辯駁。
敦煌,世界文化之瑰寶
據唐代《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載,前秦建元二年,西元公元366年,僧人樂僔路經此地,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莫高窟由此而啟。之後歷經千年不斷的鑿窟、造像、繪壁,莫高窟至今保存了不同建築形制的洞窟735 個、壁畫45000 平方米和彩塑2000 多身、唐宋木構窟檐5 座,成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史料記載,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莫高窟又發現了藏經洞,洞內有五萬餘件古代文物,正是現在所稱的“敦煌遺書”。由於這些手寫真跡,多半是孤本與絕本,拿出其中任何一件都是罕世奇珍,並由此衍生出了一門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
而敦煌學,卻如陳寅恪所說,是一門國人的“傷心學”。因為隨著藏經洞被發現,這座藝術寶庫也經歷了一場近乎毀滅的浩劫。近代以來,莫高窟遭受到許多人為的損傷,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嚴重破壞。而與此同時,更有一批知名學者為之而奮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