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6日電/新媒體時代,中文寫作變得更好了,還是變得糟糕了?30名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及台灣的專欄作家5日匯聚香港中文大學,參加“寫作的可能”研討會,分享專欄寫作經驗,探討新媒體時代中文專欄寫作的現狀及提升之道。
據新華社報道,研討會由騰訊網《大家》欄目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合辦,為期一天半。
騰訊網總編輯陳菊紅在致詞中說,新媒體時代,發現更多好作者的可能性變大了,作品刊發的鏈條也大為縮短,作者不再像傳統媒體那樣很難感受到自己的文章被多少人閱讀,而是能夠受到讀者適時的影響。這樣的變化,是不是讓寫作變得更好了,值得探討。
騰訊網常務副總編李方會前提交的題為“整體中文寫作水準不能繼續這麼差勁了”的主旨發言稿,在網絡上引發熱烈討論,也成為研討會上的焦點話題。李方認為,目前中文專欄寫作普遍水準低劣,網絡上缺乏個性和深度的小清新文體氾濫,舍得拿出幾倍於寫作時間去蒐集整理資料的人太少,往往是有一點靈感或者動機,就急不可耐地一揮而就。
但另一種意見認為,很難說當下的中文寫作變得更壞還是更好了。在現代社會,公眾的知識水準普遍提高,對中文寫作的要求比以前要高,同時,語言風尚也在變化。有人提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胡適醒來,他會不會喜歡“和菜頭”寫的某一篇文章?(“和菜頭”是一個知名網絡作者,擁有眾多粉絲。)
台灣專欄作家、中正大學傳播學系主任羅世宏說,新媒體時代的一個特點是作者飽和,讀者稀缺,人們不愁沒有資訊、信息和文章可讀,愁的是有太多文章可讀。在這個信息爆炸、風險與不確定越來越高的時代,公眾需要頭腦清醒、有獨立判斷、願意研究問題的寫作者。
《亞洲週刊》總編輯邱立本表達了對中文寫作使命的看法。他說,談中文寫作,應該與英文寫作做一個對照。現在是歷史上學習中文最多的時期,但中文寫作的軟實力還不夠。比如西方寫了許多對中國歷史與現實有解釋能力的著作,而中國還沒有能力寫西方主流的東西。何時研究美國、研究世界時,中文寫作成為一定要讀的東西,才能說中國具備了軟實力。
騰訊《大家》專欄去年底上線並開始試運營,已與兩岸三地229位作者簽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