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2日電/在剛剛落幕的日本第23屆參議院選舉中,聯合執政的自民黨和公明黨順利拿下121個改選席位中的76席,在參院中占據議席過半。由此,安倍政權在參眾兩院都站穩腳跟。海內外普遍關心:這次選舉透露出哪些信號?此後,日本政壇將走向何方?
第一,自民黨的獲勝,表明日本選民認可安倍的經濟政策。2007年安倍晉三辭去日本首相職位以後,曾經多次表示自己在任上不懂經濟問題,無法在國家重大經濟發展問題上做出決斷。下野後,他在這方面狠下功夫,除了個人讀書、請教專家、實際調研以外,就是積極擬定有關經濟發展的方案。在去年眾議院大選期間,他憑借著這個發展方案獲勝。今年的參議院選舉期間,他憑借這半年經濟運營的實際成果——日元貶值、出口增加、經濟復甦、災區復興等等,獲得了選民的支持。
現在的問題是,被稱為豪賭日本未來的“安倍經濟學”必須走下去,正如日本自民黨副幹事長河野太郎在接受筆者採訪時所說的:“如果參議院選舉以後,安倍放棄對經濟的這份關注,‘安倍經濟學’就會半途而廢,那樣,不止安倍,自民黨政權也會重新下台。現在,安倍政權面臨著消費稅是否如期增長的問題、參加TPP首輪談判的問題,都是不能掉以輕心的。”簡而言之,安倍政權必須把重要的精力放在時刻有可能翻車的日本經濟問題上。
第二,“扭曲國會”消失,自民黨政權有望成為“長期政權”。2007年,安倍晉三擔任首相期間,作為在野黨的日本民主黨在參議院大選中一躍成為第一大政黨,執政的自民黨在眾議院通過的議案,往往是拿到參議院來就泡湯,無法獲得通過。人們將這種現象稱為“扭曲國會”。現在,自民黨在參議院選舉中成為第一大政黨,與其政治盟友公明黨聯合起來在參議院中獲得超過半數的席位,“扭曲國會”的政治風景從此消逝,未來日本自民黨可望在三年內成為“長期政權”。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自民黨未來三年成為“長期政權”,並不一定意味著安倍晉三本人成為長期的首相。除了個人身體原因以外,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前總裁穀垣禎一、文部科學大臣下村博文等都在躍躍欲試地覬覦首相之位,日本公明黨代表山口那津男也曾表示:“如今,誰無法搞好日美關係、日中關係、日韓關係,誰就無法在日本首相的椅子上坐穩。”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恰恰在這三對關係上都出了問題。因此,他能否成為長期政權的首相,實在還是一個未知數。
第三,“修憲”進入“持久戰”階段。相比去年的眾議院大選,在這次參議院大選中,安倍晉三成功地讓修憲問題成為國民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成為媒體報道的熱點問題之一,成為政黨爭論的話點問題之一。儘管如此,對日本憲法的修改,都不是在短期內可以做到的。安倍晉三在參議院選獲勝後表明,上次任期內通過的《國民投票法》,本來是準備為修憲鋪路的,但還留下許多“作業”沒有能夠解決。這次,需要在安定的政治環境下與聯合執政的公明黨、與日本的國民徹底地討論這個問題。也就是說,日本修憲勢在必行,但“路漫漫其修遠兮”。
第四,對華關係進入實質性調整階段。從表面上來看,安倍晉三執政半年多來,基本上執行的是對華“硬碰硬”的政策,中日關係沒有出現大幅改善的征兆。但是,在水面下,安倍晉三也曾與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等私下多次接觸,表示自己曾經給日中關係定位為“戰略互惠關係”,自己對日中關係具有“未來志向”,“日本與中國舉行高峰會談的大門一直敞開著”等等。對於這種“兩面派”做法,中國給予了漠視、冷淡、邊緣化的處理。原日本自民黨幹事長加藤紘一在接受筆者採訪時表示:“現在,日中兩國經濟進入一個相互依存的局面。日本要想把經濟搞好,就必須把日中關係搞好。”如何實質性調整中日關係,將成為安倍晉三參議院選舉獲勝後的重要課題之一。
第五,日本政壇“右傾化”有望停留在“口活兒”上。近年來,日本政壇出現“不是誰右,比誰更右”的傾向。但是,經過今年6月23日東京都議會選舉以及7月21日參議院選舉,選民們都用自己手中的選票對右翼政黨——日本維新會說了“不”,讓他們沒有能夠獲得如期的席位。正如分析家所指出的,日本政壇的右傾化,不僅受到鄰國中國、韓國等國家的批評,也受到歐洲、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域和國家批評。日本政壇右傾化的表現,是對二戰以來戰勝國形成的國際格局的衝擊,也是對美國的一種挑戰。目前,美國政壇已經出現一種“疏離日本的傾向”,如果日本如此滑行下去,會帶來“世界孤立”。這樣看來,日本未來的右傾化將更多地表現在“口頭上”,很難有實際行為的進展。
(消息來源: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