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既然馬英九充分肯定了“張王會”的意義,但他在兩岸關係大原則,例如“三不”政策等又沒有突破,鑒於現在馬英九的任期也就剩下一年半了,那麼馬英九的歷史定位也就如此了?
對此王在希表示,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就是大家都熟知的“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其中最大的問題是“不統”。原本馬英九對“不統”有一個解讀,即“不統”只是在他的任內不談統一問題,可能馬英九認為目前沒有條件去談論統一,而不是他排斥統一或者放棄統一,只是在他任期之內可能還無法去談統一的問題。如果是這樣的解釋,那麼還能說得過去。但馬英九最大的問題是把這種論述濃縮成“不統”兩個字,並把這兩個字與“不獨”並列在一起,作為對大陸的一項基本政策。
王在希認為,其實馬英九內心並非是“不願意統一”,但他的表述有問題。暫時不能統,不能叫“不統”。把“不統”和“不獨”並列起來,作為對兩岸政策的基本政策,很容易被“台獨”分裂勢力利用和誤導。所以馬英九把“現在暫時不能統一”簡單濃縮為“不統”兩個字,是很容易令人誤解。“不統”更容易被理解成“不想統一”、“不願統一”甚至“拒絕統一”。
王在希認為,既“不統”又“不獨”就是維持現狀。而對“現狀”的定義,大陸、台灣和美國亦都有不同解讀。我們認為,儘管從1949年以後,65年來兩岸尚未統一,但是台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的地位沒有改變,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的現狀也沒有改變。台灣問題是中國的一個內政問題,是中國上個世紀40年代後期內戰所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是內戰的延續。
“現狀是一個相對暫時的狀態,是不可能長期維持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現狀最終還是要被打破的。”王在希說,“所以,不能把‘維持現狀’作為一個政策目標。”
另外,王在希指出,在馬英九今年的“雙十”講話中有一段論述是自相矛盾的。即馬英九表示,“在兩岸關係上,6年來,台海兩岸從衝突到和解,從對抗到協商,我們的民主憲政也發揮了作用。不論是‘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維持台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或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都是依據憲法所制定的政策。”王在希表示,這種說法有點牽強。因為台灣“憲法”是完全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台灣“憲法”所堅持的是“大一統”的中國,“不統”絕對不符合台灣“憲法”的精神。當年“國統會”或者“國統綱領”基本上還是符合“憲法”的精神,它把統一劃分為三個階段,而且把統一作為一個終極目標,然後分階段去實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