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煌指出,2014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不順利,雖然不是兩岸關係的倒退,但也出現無人會料到的嚴肅的挫折,而且由於台灣方面的政治生態的變化,基本上改變了以往由兩岸行政權主導的兩岸關係,檢視日後的兩岸關係可以發現在台灣方面是加入了三大新的變數,使得2015年及往後的兩岸關係出現不可預測性:第一個變數是台灣的公民參與,特別是青年參與;二是在台灣人民對於藍、綠政黨希望幻滅後決定自己站出來,這是台灣社會裡面“公民覺醒”的其中一波活動。若以台灣的“九合一”選舉結果來看,似乎第三勢力的空間已徑出現。此一變數們增加代表著在未來的兩岸關係中,台灣方面談判的主體會複雜化及不確定化,“複雜”是說不知道與誰談才算數,“不確定”是指談完之後,是否算數?在此情況下,兩岸之間縱使有談判,也不易有結果,勉強得出結果也無法確定何時可以執行,甚至可否執行也不確知。
第二個變數是非政黨政治而是政黨協商的立法院,台灣在自己的政治生態中衍生出以“政黨協商”取代“政黨政治”,這就迫使政黨政治的多數決成為形式,而今後一旦“兩岸監督條例”完成立法,將使台灣的立法、行政的治權分界完全重塑,並使得所有兩岸的談判、協商、底限全部的過程,都在立法院的監督之下,可以想見其談判效率、會商過程的保密等等方面,必然是更沒有保障,更不用說,在談判中涉及的利益規避的問題;其二是互動面,國會有“派員”參與談判的制度。換言之,法制面給予國會參與的正當性,互動面則給予國會參與的操作性。”當然其中的角色分際,以及保密規範,都是台灣方面在處理兩岸關係的重要協議,必須重新定位,重新摸索的大工程,同時對北京而言,也是嶄新的經驗。
第三個變數是N世代青年,眾所週知2014年改變兩岸關係趨勢,最關鍵的轉折點就是“318學運”,而“318學運”本身鼓動了台灣新世代的青年,他們自稱是“網絡原住民”,在“318學運”中,他們表現了不一樣的世代的印象。開始有人注意到他們的組織力,他們的自制力,網絡是他們的生活,是他們的世界,而世界就在他們指尖上,網絡是他們信息的全部至少是最主要的來源。
最後,楊開煌認為,面對這樣詭譎的一年、出現新變數,再加上馬政府的跛腳現象,和半年之後將啟動的台灣大選,看來各方對2015年的兩岸關係都難有大作為,如能維持基本狀態就是難得之事,除非發生相關的重大事故,否則2015的兩岸關係應該是下一階段兩岸關係的觀察年、摸索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