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7日電(記者 郭至君)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後,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到中高速增長階段,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品質效率型集約增長。對於中國經濟的“新常態”,目前社會上存在著將其片面理解為經濟增速一路下行。那麼,應如何正確理解新常態這個經濟領域的重要定義?這次兩會上,這個話題無疑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去年成績得來不易 應倍加珍惜
201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4%,對於這個數據,代表委員都紛紛表示,成績不錯但應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成績值得我們倍加珍惜。”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銀行監事梅興保感慨,“從國際上看,不確定性情況增加,外需不振,出口形勢不容樂觀;從國內看,調結構、壓減過剩產能也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壓力。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單……這也讓我們對今年中國經濟的表現充滿信心。”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遂溪縣河頭鎮吾良村委會婦女主任劉小權說,她對“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9.2%”兩個數字印象深刻,“2014年成績來之不易,普通人的希望是就業充分、收入不斷提高、醫療養老有保障,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這些都需要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
在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看來,報告中提到包括服務業增長、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比上升、能耗強度下降、區域結構優化等一系列資料都說明,“經濟發展的品質有所提升,這為穩增長、調結構提供了基礎。”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態勢,我們保持戰略定力,沒有採取短期強刺激措施,而是繼續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實行定向調控,啟動力、補短板、強實體。”在政府工作報告的這一段,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毅中畫上了重點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