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維學認為,無論是蘇還是蔡,都在對今年以黨員一人一票投出來的黨主席進行努力,所以誰也都不敢得罪基本教義派。因此在行文中,“台灣”與“中國”的對立隨處可見,通篇文章內容消極。
與此同時,《紀要》也反映出民進黨新的權力和路線鬥爭態勢。
從權力之爭的角度看,蘇版的“憲政共識”沒有出現在《紀要》中,帶有“聯美日制中”思維的“民主同盟”也被拿掉,原本各方認為的《對中政策總結報告》降級為《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說明蘇在派系之中的影響力、對民進黨兩岸政策的主導能力都在下降,增加了蘇黨主席競選連任的變數。
從路線之爭的角度看,謝的“憲法各表”、柯建銘的“凍獨”論以及童振源“中華民國決議文”等構想,未來還會在適當的時機與場合被再次提出。2016年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產生後,不排除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取得小幅進展的可能。當然,從“台獨黨綱”仍然是民進黨“神主牌”的情況看,保守派仍佔據主導地位。
綜上,彭維學認為,民進黨兩岸政策轉型的阻力大於推力。雖然有務實派在壯大的利好因素,但還沒有突破質變需要的臨界值。因此,希望民進黨在短期內對兩岸政策作出實質性調整,仍不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