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暨政經所副教授黃清賢 |
中評社南京4月26日電(記者 黃博寧)台灣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暨政經所副教授黃清賢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上表示,為了解決兩岸交流愈來愈密切,認同卻愈來愈疏離的矛盾,不讓這種內部矛盾激化為敵我矛盾,應透過社會資本的聯繫,重新建構兩岸認同的凝聚力。
黃清賢表示,政治運作的真正基礎還是在於人民,政治人物可以引導民意走向,形成認同疏離,可是其無法違反整體的大趨勢,例如兩岸人民期待的和平與發展,彼此基於信任的互惠利益等。換言之,如果能夠建構兩岸人民互利共榮的相互認同,則求同存異甚至求同化異就有機會達成。
2005年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迎來了2008年後的兩岸和平發展,但誠如習近平所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用真誠、善意、親情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
因此,兩岸應用社會資本的概念來建構兩岸認同的堅實基礎,雖然兩岸自1980年代後期以來的交流,在協議等規範的引導下,透過人際網絡的經濟互惠、信任合作逐漸增加,社會資本的漸次積累,但是,1990年代以來的兩岸認同卻也因為政治運動而愈來愈疏離,使得2005年《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發表以來的正面期待,在2014年的太陽化學運與九合一選舉見到危機。
可是危機就是轉機,如果能因此反思兩岸和平發展的內涵,善用兩岸大多數人民同文同種的本質性認同優勢,在官方簽署的正式協議、民間互動的非正式制度等規範下,繼續推展擴大持續性的人際網絡,增強深化彼此信任的互惠性合作,重新型塑出兩岸的建構性認同,則拉近心理距離的心靈契合的感性訴求,將可在理性的互惠利益中落實。
另一方面,為了解決兩岸交流愈來愈密切,認同卻愈來愈疏離的矛盾,不讓這種內部矛盾激化為敵我矛盾,訴諸兩岸人民福祉的社會資本途徑可以應用,亦即透過社會資本的聯繫,重新建構兩岸認同的凝聚力,營造兩岸一家親的政治基礎。
後方支援記者:楊犇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