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南京5月7日電(記者 黃博寧)台灣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暨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潘兆民日前在南京舉辦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上表示,兩岸應探討如何創造“兩岸關係2.0”新思維、以合作的方式來維護、使用兩岸人民共享的和平紅利;而不是去進行瓜分,或者是牟取其他不當利益。堅持這樣的原則,不僅不會妨礙兩岸的經濟發展,反而有助於兩岸拓展合作安全空間、創新思維,研究出各種切實可行的合作領域和合作途徑和方式。
台灣加入亞投行,利遠大於弊。首先,金融是經濟發展的血脈,無庸置疑,未來亞投行將是亞洲經濟發展的重要平台之一,台灣成為創始會員國,能增加國際能見度、國際話語權,提高未來參與其他國際經貿組織的可能性。其次,東亞新興經濟體成長後市看漲,是全球經濟最重要的引擎,加入亞投行象徵我們積極加入亞洲經濟整合的意願,未來也才有機會共享經濟成長的果實。
更重要的是,亞投行名正言順支持大陸“一帶一路”國際戰略布局,藉由為沿線國家提供鐵公路、能源、電信、機場等專案融資的方式,重新建構出一個由大陸主導的國際經貿體系,兩者相輔相成,“大中華經濟圈”將可快速整合,這將對台灣經濟產生很大的助益。
台灣應具有“中間”理論的前瞻性,與大陸共同建構“互信2.0”的戰略思維,,正如夾在俄羅斯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吉爾吉斯,其向中間靠的策略操作,是同時讓美國、俄羅斯皆在該國設置戰略基地,並與中國大陸簽署各項軍事合作協議,使其獲得加剩效果的戰略利益。詳言之,台灣在操作戰略思維時,應靈活運用可操之在我的戰略資源,將其視為槓桿運用,善用結盟的同時,亦不忽略“與競爭者合作”的戰略操作。如同兩岸事先簽署各項安全合作協議,並將其視為槓桿運用,為而後的兩岸和平鋪路。
兩岸之間,早已不是冷戰時期相互毀滅的針鋒相對,而是建立互信、共同發展的最佳階段。兩岸的經濟合作與人員交流都達到歷史的新高峰,毋庸質疑,過去七年兩岸協商的成果,超過之前20年的總和,創造了兩岸關係60年來最穩定的時刻。兩岸應當理解:以冷戰的對立思維解讀兩岸關係,無助於兩岸互信的建構,只會將兩岸關陷於“困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需要以互信2.0的、包容開放的互信堆疊,透過合作創造安全方能行穩以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