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維真認為,台灣應該更加重視舉辦抗戰勝利70周年活動。(中評社彭媁琳攝) |
中評社台北5月9日電(記者 彭媁琳)台灣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楊維真8日在“戰爭與記憶”講座中指出,對日抗戰勝利70年,大陸今年下半年從中央到地方會有一系列活動,但台灣對這件事情比較冷漠,抗戰與台灣沒有關係?如果沒有抗戰,日本殖民帝國不會崩潰,台灣民眾的身分歸屬就可能不是現在這樣的,因此關於紀念對日抗戰70年活動,台灣不應該缺席。
這項講座在世新大學舉行,楊維真發表主題為“桂南會戰與中期抗戰”的演說,由於知名作家白先勇的父親白崇禧,是抗戰中率領桂系軍隊對日作戰的重要將領,白先勇也出席坐在台下聆聽。
楊維真指出,白崇禧有“小諸葛”的稱號,蔣介石一直希望拉攏白崇禧,欣賞白崇禧,讓他留在自己身邊,最關鍵的時刻,白崇禧無法割捨與李宗仁的生死之交,導至蔣介石對他不諒解。抗戰開始後,桂系與中央共赴國難,白崇禧到中央出任軍訓部長,桂林行營主任,因此擔任桂南會戰主戰將軍。
他表示,1939年後,日軍在中國的軍事行動和開始時不一樣,包括占領區過大無法管理、日軍內部分歧等問題。對日抗戰弟二階段後,國軍和日軍的形勢出現變化,當時日軍只有30萬人,要征服整個中國大陸,面臨嚴重的人員短缺問題,逐次增兵是兵家大忌,無法一次操控戰場。淞滬會戰,國軍出動75萬人次,和25萬日軍打成平手,日軍要擴大對華戰事是有疑慮的。日本的假想敵不是中國,而是俄國,因此日軍將領不希望擴大對華戰爭。
楊維真進一步指出,蔣介石在對日抗戰地二階段,設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透過建立行營,來掌握地方勢力,蔣介石把中國分成南北兩大軍區,並設立甘肅天水行營,以及廣西桂林行營,桂林行營就是由白崇禧所領導,指揮第三、第四、第九戰區,桂林行營最大的表現就是桂南會戰。西南半壁江山都交給白崇禧負責,顯示蔣介石對白崇禧的倚重。
楊維真說,1939年11月桂南會戰爆發前,歐洲戰事爆發,日軍受到鼓舞,決定趁此機會摧毀中國的抗戰意志,並切斷中國對外交通,同時汪精衛也出走成立偽政權,日本認為此時是結束中國戰事的最好時機。
楊維真指出,同年12月18日,日軍和白崇禧軍隊在昆崙關交戰,白崇禧不惜代價以步兵和砲兵同時強攻,獲得最終勝利。此次桂南會戰中,白崇禧獲得蔣介石的充分信任,率領第五軍與日本血戰,並獲得勝利,這是在抗日戰爭中不多見的國軍具有優勢戰局,足以控制整個戰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