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因素在於中國所處的位置,中國在東海比在南海薄弱得多。自1895年在釣魚島上設置標記以來,日本行駛的實際控制遠比中國多,這使得日本在主權爭議上有巨大優勢。由於無法找到立足點,欲建立超越日本的主權聲索,中國面臨艱苦戰鬥。由於美國明確宣佈《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島,中國也不願冒與美軍對峙的危險武力奪島。中國會繼續聲索主權,提醒大家爭議存在,但這些如東海防空識別區一樣,雖然在劃設時引起波瀾,但實踐中不起作用,沒有給中國在未來談判中留下槓桿。
中國外交政策界也有觀點認為,比起與日本交惡對中國長期戰略經濟利益的潛在傷害,這些島嶼並不值得。總之,在找到突破日本對釣魚島列嶼的控制前,中國在東海的聲索是此路不通的。
相比,北京對南海的控制自中共建政以來是逐漸增加的。1974年中國有效控制了西沙群島,在1987年進駐南沙群島後其存在也不斷增加。填海造陸使得中國牢固控制已掌握的區域,且避免了與其他聲索國的直接對抗。
與東海不同,通過“在地面上創造事實”,南海上中國有大量迴旋餘地。向新建島嶼調動軍事資產和其他基礎設施有助於中國強化實際控制,也增加了執行其聲索的影響力和行動力,從而在未來談判中獲得可觀的槓桿。
南海上的軍力平衡也變得對中國有利。正如在釣魚島上中國不願挑戰美國,其他南海聲索國也不願意與解放軍近距離對峙,把中國從西沙或南沙群島上逐出。而一旦軍力不能阻擋中國對南海的主張,那麼國際仲裁也沒有機會。
只要中國能從南海的緊張升級中獲益,南海局勢就不太可能像東海那樣降下來。除非美國及其區域內盟友能迅速把中國拉到談判桌前,否則中國控制眾多南海島嶼,將緩慢卻穩步地成為定局。如果這樣,美國及其盟友或要準備在最終協議中放棄相當區域給中國,以防止中國全面運作“九段線”主張。時間在流逝,每一分鐘都是在給中國更多繼續推進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