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民聯主席、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梁君彥(中評社 高映竹攝) |
中評社香港6月29日電(記者 黃博寧 高映竹)7月1日是香港回歸18周年紀念日。從回歸時占內地GDP的18%到現在的不足3%,從亞洲四小龍之首到GDP即將被天津超越,面對中國崛起的大潮,香港在“一帶一路”與“亞投行”的機遇中應該做些什麼?香港青年人的認同問題、向上流動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帶著這些問題,中評社採訪了香港經民聯主席、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梁君彥。
梁君彥表示,國家發展了,香港的重要性有所降低,但內地的人均GDP發展到香港的水平,需要漫長的時間,在這期間香港也還可以為國家做出貢獻,不一定要什麼時候,香港都是最好的兒子,所有兄弟要一起發展,大家一起富強是最好的。他還表示,國內機會更多,香港失業率只有3%,機會也不少,用社會問題當幌子,是年輕人不努力最常用的藉口,長期看在港努力的人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訪談內容如下:
中評社:您認為,回歸18年來,香港的最大變化是什麼?
梁君彥:回歸十八年來,香港一直在“一國兩制”之下發展。期間經歷的經濟起落,中央都給予了支援,香港也幫助珠三角及其他一些地方發展。從經濟上看,這對香港有利,對國家也有利,是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在政治上,香港有一些問題。部份泛民扭曲了“一國兩制”的想法,把“兩制”放的很大,不想“一國”。就“一國兩制”如何走下去,泛民與建制派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在其他國家,對政府的決定有異議,可以請法院裁定,最終定案。在香港,《基本法》解釋權在人大常委會,後者也曾經幾次釋法,但泛民對此不予理睬或不願意接受,自行解釋,這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泛民如果接受中央的解釋權,就失去了自己的政治空間。因此他們利用港人對共產黨的恐懼,製造了政治上的一些問題。
另一方面,建制派對《基本法》的宣導做得不十分到位,一般的市民也不清楚什麼是正確和全面的。比如對於《基本法》的理解,只抽第21條(關於全國人大對香港的授權——編者注),不理23條(關於國家安全的立法——編者注),這是不正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