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出,最近沸沸揚揚的“課綱微調”是矛盾的展現——以台灣的資訊發達,其實各類觀點的課本都有,不喜歡這種就用那一種,不喜歡聽可以不聽,誰能攔著?台灣高中生卻執意去當馬前卒,實際上只是給民進黨當了政治上的紅衛兵,借以醜化國民黨,如此而已。
他表示,未來台灣會逐步脫離藍綠之爭,以世代鬥爭代之。即使民進黨執政,也不用高興地太早,台灣的民粹決定了年輕人永遠有“取而代之”的動力。而實際上,民進黨上台後必然轉向保守,從被擁護的對象變成被打倒的對象。
大陸需要能吸引人的文化
“課綱微調”引發出是否“文化台獨”已經成為氣候,島內“文化上的中國人”越來越少這一議題。楊開煌表示,短期看台灣年輕人的看法值得當代人憂慮,但作為說中文、寫中文的人,之所以會有現在的看法,是受到了政治上的介入,而政治的力量與文化比仍然渺小,長遠看人會回到最原始的文化認同。
他表示,與以往不一樣的是,當代社會是網絡和信息化社會。如果大陸想要遏制台灣年輕人中國認同的消失,不應該重複用歷史和民族情懷去打動年輕人,而要能創造出如好萊塢、韓流、日本動漫等在年輕人心中有吸引力、能產生共鳴的文化。
他表示,大陸對台政策有時並沒有跟上大陸大國崛起的步驟,因此每當島內出現局面變動時,會展現出過度的焦慮。所以以後舉辦兩岸關係的研討會,大可不用“台灣變局與兩岸關係”等以台灣為主的主題,從島內形勢看,這樣談總感覺越談越渺茫,越來越沒有希望。反過來,如果從“一帶一路和兩岸關係”、“十三五和兩岸關係”等角度談,台灣學者會談到大陸有怎樣的未來,繼而思考是繼續島內的“小確幸”,還是把台灣的命運與大陸的發展捆綁在一起。 |